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气温“断崖式”骤降引发血压波动,中医专家支招科学防控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8 18:22:00

本周南京骤然降温,让广大市民体验了“一夜入冬”的断崖式体感变化。然而,这股强冷空气带来的不仅是添衣的提醒,更是一份对心脑血管健康的严峻“考验”。江苏省中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南京仁品耳鼻喉专科医院特聘专家董新民提醒,气温骤降是导致血压波动、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诱因,面对突如其来的降温,广大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和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务必提高警惕,需科学防控。

气温骤降,血压易“失控”

“早上起来头晕得厉害,量了血压才发现高压飙到180了!”今年72岁的邢大妈(化名)因突发头晕就医,经检查被诊断为血压骤升引发的短暂脑缺血。据悉,像邢大妈这样的病例这两天显著增加,均与气温骤降直接相关。

为何气温骤降,血压会失控,甚至狂飙?原因之一是血管的热胀冷缩。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外周血管会反射性收缩,导致血管阻力增加,进而使血压升高。

“血管就像一根橡皮管,低温下会变脆变硬,血流阻力自然增大,心脏需要更大力量泵血,血压随之飙升。”董新民主任表示,低温还会让血液黏稠度增加、流动速度变慢,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尤其是老年人、“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血管弹性差、调节能力弱,面对气温骤降时,身体难以及时适应,血压波动更为剧烈,诱发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不少。

老年人血压,并非越低越好

面对气温变化带来的血压挑战,董新民主任根据临床经验,建议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要做好防寒保暖,定时监测血压、做好记录,有波动时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很多人以为血压只有一个标准——120/80mmHg,超过就是高血压,其实不然。”董新民主任特别强调,血压与年龄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逐渐减退,血压会呈自然升高趋势,目前国内外指南普遍建议,大多数成年人血压应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但对于65-79岁的老年人,降压目标可适当放宽;而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则需更加谨慎,首要目标是避免因血压过低引发的不良事件。

“过低的血压会导致大脑、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引发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等症状,增加跌倒、晕厥的风险。”因此,老年人的降压目标需要个体化,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其年龄、基础疾病及耐受情况,设定一个相对安全的“最佳血压区间”。

11月21日上午,董新民主任将应邀莅临南京仁品耳鼻喉专科医院坐诊,为患者量身制定科学的降压方案,有需要的市民可以致电官方电话025—57888888或前往医院导诊台等方式提前预约,科学认知、主动管理,安然度过寒冷的冬季!

通讯员 赵钰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