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毫米级发音纽!晚期喉癌患者切除全喉后,重获声音的“钥匙”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7 21:32:00
今年60岁的老李曾是一名晚期喉癌患者。患病以来,他长期声音嘶哑,难以正常言语,虽经历微创手术,病情仍不断进展。2024年11月,他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科接受了全喉切除联合发音纽植入手术。一年过去,11月27日,在该科举办的发音纽手术周年纪念活动现场,记者见到了精神饱满的老李。他语调从容,向记者娓娓道来自己如何一步步拥抱回有温度、有质感的“有声人生”。
![]()
4年抗癌未果,耳顺之年不得已切除全喉
“现在的我能够正常融入社会,工作、学习、社交都不成问题。”初见老李,除了声音略显低沉,几乎察觉不出他与常人有何不同。然而,当他解开衬衫的第一粒纽扣,一枚直径约两厘米、形似纽扣的装置静静嵌在脖颈处——那正是他重获声音的“钥匙”。
时间回溯至2021年,老李因持续感到咽喉不适,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喉部病变,随后转至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一步诊治。“当时确诊为早期喉癌,我们为他施行了微创手术。”耳鼻咽喉科陈曦主任介绍。
老李坦言,术后症状一度有所缓解,但到2024年,病情出现进展,不得不再次就医。陈曦主任在接诊中发现,老李的喉癌已由早期逐渐发展为晚期,需进行全喉切除。
“那对我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内心非常彷徨。”老李回忆,那段时期他辗转于放疗科、化疗科多方咨询。就在此时,他了解到国内已开始引进“发音纽植入技术”,有望在切除全喉后仍能发声交流。这让他重燃希望,最终下定决心在耳鼻咽喉科接受手术。
植入毫米级“发音纽”,找回“有声生活”
“过去一年,我们成功为10位患者实施了发音纽植入术。”陈曦主任介绍,其中多数患者在术后一周内即可实现有效发声,一个月后的言语清晰度已显著超越传统食管发声水平。他特别指出,更重要的是,随访数据显示,这些患者的社会融入程度明显提高,焦虑与抑郁情绪也大幅减轻。
陈曦表示,对于晚期喉癌患者,若声音严重嘶哑或已引发呼吸问题,则需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全喉。然而切除后如何帮助患者重返社会,始终是医学界关注的重点。据悉,目前主流发音重建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为“食道语”,通过咽气入胃,借助“打嗝”发声,但存在连续发音困难及胃部不适的问题;还有一种为电子喉,虽可满足基本交流,但发声机械,音质自然度低。
那么“发音纽”究竟是什么?专家解释,其本质为一截长约8至12毫米的管道,内置单向阀门。它能够将肺部气流经由发音纽引入食管,振动咽食管黏膜而发声,不仅语音连贯,副作用也较少。“基本原理是在食管与气管间造瘘,植入这一单向阀装置。”陈曦补充,患者在吞咽时阀门会自动关闭,防止食物或液体进入气道,从而避免相关感染风险。
记者了解到,发音纽植入手术操作并不复杂,全程仅需十余分钟,既可与全喉切除同步进行,也可在术后择期完成。
喉癌并非完全没“信号”!老烟民是高发人群
科学治疗与人文关怀正共同助力越来越多的无喉者重获清晰嗓音,拥抱温暖而有质感的有声生活。活动当天,共有20余位无喉患友及家属到场,年龄最长者80岁,最年轻仅42岁,他们一同见证了该院耳鼻咽喉科“爱心小屋”无喉康复沙龙走过第十五个冬天,同时也是江苏首个发音纽患友团体成立满一周年。
![]()
![]()
陈曦主任提醒,喉癌并非“不可防不可控”,早期发现有助于更好地保留喉部功能。根据解剖部位的不同,喉癌可分为声门上型、声门型和声门下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发生在声带上的“声门癌”。“声门癌最主要的症状就是声音嘶哑。对长期吸烟等高危人群而言,若声音嘶哑持续两周以上,就应引起警惕。”
此外专家指出,喉癌也存在一些不典型症状。非声带部位的肿瘤早期可能不出现声音嘶哑,容易被忽视。“咽喉异物感或痰中带血丝,都是值得重视的信号,建议及时至专科就诊检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视频 吕彦霖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