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从命悬一线到登顶泰山:“80后”小伙罹患严重扩心病,国产人工心助其重获“生命动力”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8 19:07:00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一旦其功能进入终末期衰竭,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据统计,中国约有150万名终末期心衰患者,然而心脏移植供体数量极为有限,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近年来,左心室辅助装置(俗称“人工心脏”)作为一项成熟的替代治疗方案,在终末期心衰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月28日,南京市第一医院举办“人工心脏”完成超100例纪念活动。据了解,该院三年多来已完成110例左心室辅助装置手术,成功率超94%。

艰难战役:“80后”小伙被确诊只能“换心”的严重扩心病

“大概是2021年的夏天,活动的时候就总会气喘……”回忆起最初的不适,40岁的陆先生记忆犹新。当时他并未意识到,这是一场艰难战役的开始。

从气喘到“窒息感”,陆先生的病情在半年内迅猛发展。对他而言,夜晚成为最大的煎熬。“夜里面会憋醒,不能平躺,必须直接坐起来。坐起来也喘不了气,只能硬撑着站起来,站上几分钟,才能稍微缓解。”

2022年5月,陆先生辗转求医至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副主任邱志兵主任医师的话,给了整个家庭当头一棒:病情极其严重,唯一的希望是“换心”。一份冰冷的检查报告,量化了这场危机的严重程度:心脏射血分数(EF值)即心脏每次跳动时射出的血量占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作为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关键指标,正常范围在50%—70%,而陆先生的数值,已跌至极其危险的27%。

“心里面实在是难受!”陆先生坦言,这份难受一半来自病痛的折磨,另一半则源于对家庭的责任。作为家中的顶梁柱,这纸诊断书,对他和他的小家而言无疑是一记重击。

命运转机:植入国产“人工心”后告别不适症状,如今还能练长跑、爬泰山!

入院后,陆先生先后尝试多种治疗方式,然而经过十几天,并未带来转机。就在希望渺茫之际,医生提到了一个选择:“左心室辅助装置”,一颗“人工心脏”。尽管这项技术在当时的国内还很前沿,陆先生却欣然应允,这成了他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2022年5月30日,陆先生的左心室辅助装置手术成功完成,那也是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的第三例“人工心”植入手术。

“从ICU转到普通病房的那天晚上终于可以平躺睡觉了,所有的症状都没有了!”他体验到了久违的轻松,也是他重获新生的开始。

陆先生展示“特制马甲”

如今三年过去,他的生活与常人无异,只是多了一件“能量马甲”。他笑着翻开马甲介绍:“你瞧,兜里装了两块电池和一块控制器,大概能支持17个小时,没电了还会报警!” 这总重约800克的设备便成了他“生命动力”的源泉。

“这几年恢复得不错,他们还说我胖了,这不,我就开始运动锻炼啦!”重获健康的陆先生开始用运动拥抱生活,“现在是跑一休一,隔一天我就跑5公里。” 而最令他自豪的,还要数今年2月成功登顶泰山。“虽然正常人四个小时就能上去,我用了六个半小时,但身体没啥问题!”

 陆先生展示“人工心”的外接电池

展望未来:下一代“人工心”有望实现更轻更小、无线充电

记者了解到,我国有约150万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然而一年的心脏移植患者仅800~1000例,绝大多数人在等待心脏移植过程中遗憾离世。而心室辅助装置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心衰治疗手段,让这一部分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能够活下来。

“虽然中国起步较晚,但是起点很高。”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陈鑫主任医师介绍,该院三年来所采用的均是国产磁悬浮人工心脏,其重量仅90克,体积不足巴掌大,是目前全球最轻、最小的“人工心”。植入后,患者无需等待供体,且避免了移植后需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而磁悬浮“人工心脏”本质是为患者自身心脏装了一个“泵”,通过“泵”的工作原理来辅助或代替真实心脏的泵血功能,从而能让患者的自身心脏得到“休息”。“血液和泵本身不接触,最大程度减少了血液破坏,这也是技术上的核心突破。”

令人欣喜的是,南京市第一医院团队在过去三年已成功完成110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成功率超过94%,患者年龄跨度从11岁至79岁。该院心胸血管外科副主任邱志兵主任医师表示,这一成果得益于团队建立的全周期患者管理体系。“我们为每位患者建立独立的长期随访群,不仅在院期间,出院后的任何问题也能得到医护人员、协调员、技术人员等团队24小时及时响应。”同时,团队持续开展技术探索,一年前成功完成全国首例左心辅助装置用于右心衰竭患者的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我们也期待着未来下一代‘人工心’的进一步发展。”据陈鑫主任透露,目前正在研发阶段的“人工心”重量有望进一步减轻至55克,同时无线充电技术也正在推进中。“一旦实现无线充电,将不再需要经皮导线,患者可通过体外电池感应充电,极大提升生活便利性与安全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视频 吕彦霖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