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翼驱动”织密融城“幸福网”——港城新市民拥抱美好“新生活”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0 14:51:00
在张家港加速推进城市化、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70余万流动人口怀揣梦想扎根港城,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让这一群体“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好”?张家港市新市民共进协会秉持“服务新市民、助力城市发展”的宗旨,探索出“制度筑基、服务为本、创新为翼”的“三翼驱动”路径。协会不仅成为新市民信赖的“娘家”,更以社会组织之力为城市现代化治理注入鲜活动能,持续提升新市民的融入感与幸福感。
制度筑基
夯实服务“四梁八柱”
市新市民共进协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始终以“标准化、透明化、专业化”为运行核心,织密制度网络、锤炼专业能力、汇聚多元力量,为服务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在制度规范方面,市新市民共进协会以秘书处岗位责任制度为核心,将会员接待、诉求处理、项目执行等全流程标准化,确保每一次服务都高效有序;同时,建立理事会年度工作审议机制,重大事项均由会员代表大会民主决策,确保协会运行始终在“阳光下”推进。成立以来,协会每年都顺利通过江苏省社会组织年检,结果均为“合格”,这份“成绩单”正是规范运行的有力佐证。
在专业能力建设上,市新市民共进协会同样毫不松懈。2021年至2024年,协会累计组织、参与12场专业培训,覆盖秘书处及理事会成员逾100人次,内容涵盖法规政策、财务管理等关键领域,为服务开展筑牢法律与管理基础。此外,协会还通过企业动员、社区推荐等渠道,吸纳新市民中的企业家、技术精英、公益志愿者入会,构建起覆盖制造业、服务业、教育等多领域的会员网络,使服务“朋友圈”持续扩大。
服务为核
破解新市民融城困境
“我们最关注的是就业问题,多亏了协会的月嫂培训班,我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来自安徽的新市民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众多新市民的心声。针对新市民最迫切的就业、关爱和文化需求,协会精准施策,织就了一张覆盖生活各领域的“幸福网络”。
就业是融入城市的第一步。市新市民共进协会联合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烹饪协会、君信职业学校等机构,开设了烹饪、月嫂、育婴师等实用技能培训班。其中,月嫂培训项目成效尤为显著,不仅帮助十余名新市民妇女成功进入高端月子中心,人均月薪达到5000元,还涌现出“学员变创业者”的典范——新市民呼女士在培训后自主创业,开设月子中心,带动一批同乡实现就业。此外,协会还携手市总工会、市人社局举办了32场“新市民专场招聘会”,聚焦制造业和服务业,助力近千名新市民顺利上岗。特别是“女性就业专场”,提供了1000个家政、零售岗位,为女性新市民开辟了新的就业路径。
对困境中的新市民群体,市新市民共进协会的“暖心守护”始终如一。每逢中秋、春节,会员自筹资金和物资,慰问了150余户困境家庭。志愿者还定期探访困境儿童家庭,提供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家庭教育指导,成功化解了50余个家庭的亲子矛盾。
不仅如此,市新市民共进协会还连续多年组织“共享阳光·助梦起航”夏令营,带领800余名新市民子女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城市规划馆,帮助他们了解港城。同时,打造“新老市民一家亲”系列活动,开展了中秋月饼DIY、端午包粽子、春节写春联等20余场民俗活动,吸引了500余人次参与。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了新老市民的距离,促进了文化的交融。
创新为翼
激发公益项目新活力
单一服务力量有限,唯有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才能让公益服务走得更远。市新市民共进协会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以政府创投项目为抓手,整合社会资源,成功打造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公益品牌,构建起协同服务的“生态圈”。
在金科廊桥社区,协会落地“廊朗之声”项目,组织新老市民组建合唱队,将文艺汇演送进老年公寓,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最为亮眼的则是连续五年承接的苏州市青少年禁毒宣传“青盾计划”——在新市民子女集中区域开展近百场禁毒主题活动,覆盖超过2万人次,该项目不仅连续获得苏州“优秀项目”“十佳项目”称号,更作为典型案例现场汇报,成为公益服务的“金招牌”。
在资源协同方面,市新市民共进协会同样成果丰硕:累计获得政府购买服务资金10万余元,精准用于禁毒宣传等领域。协会牵头金融、通讯等8家单位成立“新市民服务联盟”,通过资源对接会、需求研讨会实现信息共享与专业协同,使服务从“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力”。
改革赋能
探索服务新路径
市新市民共进协会在2014年就荣获江苏省4A级社会组织称号,其探索的“港城模式”成为社会组织服务新市民的重要参考。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协会也面临着专职人才短缺和资金瓶颈等挑战——前者导致服务精细化不足,后者则限制了项目创新的空间。
为应对这些挑战,协会以“改革”为突破口:一方面,深化人才培育工作,依托政策增设社工岗位,完善志愿者激励体系,打造稳定高效的服务团队;另一方面,创新资源整合模式,探索“政府采购引领+企业冠名助力+公益众筹添彩”的多元化筹资路径,依托业务主管单位构建可持续的经费保障机制。未来,协会还将推进智慧化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就业、教育等服务场景的数字化升级,持续提升“三翼驱动”的效能。
“让每一位新市民都能在港城找到归属感,始终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市新市民事务中心主任徐昀宇表示,展望未来,协会将继续秉持“融入城市治理、赋能新市民发展”的核心理念,在服务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寻求突破,为更多新市民搭建“融城”的坚实桥梁,拥抱美好“新生活”,同时为全省社会组织参与新市民服务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张家港经验”。王会信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