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布隆迪籍留学生班超:“我们收到习主席复信啦!”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3 21:20:00
11月14日至16日,2025世界中文大会将在北京举行。近期,应邀参会的51个国家的61名青年汉学家给习近平主席写信,分享从事中国研究的经历和体会,表达进一步研究好中国学问、发挥文明沟通桥梁作用的愿望。
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复信,青年汉学家们难掩激动。11月13日,记者联系上南京大学布隆迪籍留学生班超,作为给习近平主席写信的61名青年汉学家之一,班超分享了收到回信后的心情,还有自己从事中国研究的经历和体会,表达了进一步研究好中国学问、发挥文明沟通桥梁作用的愿望,“我想成为中非文明互鉴的使者,积极推动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
![]()
中文名自带“文明交流”属性
“‘班超’这个中文名字是本科时老师给我起的。后来到了中国,我详细了解了东汉班超出使西域的故事,觉得这个名字更加适合我了,这不就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人文交流工作的体现嘛!”
班超是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学生,2022年,他顺利通过考核来到南大,跟随南大外国语学院刘成富教授攻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区域国别研究,重点关注中非关系里的文化交流。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2013年,我在布隆迪读本科时,就曾得到奖学金,有幸到沈阳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一年的交流。2017年到2019年,我在渤海大学读完了硕士。”细数自己的求学经历,班超的言语里透出对中国的无比亲切。“在沈阳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我爱上了东北的风土人情。如果有人问我来自哪里,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东北人!’”
现在,班超更喜欢南京,“南京是一座非常美的城市,我爱吃南京的鸭子,还喜欢鸭血粉丝汤,好吃!”流利的口语,几乎听不出外籍口音。班超告诉记者,自己在大二阶段开始学习中文。“我的本科专业是数学,并不是中文,选择学习中文是好奇,同时也有挑战,毕竟中文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
“难学”只是表象,一头扎进中文的世界,班超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方向。硕士毕业后,他投身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文教育工作中。在课堂上不仅教授语言,更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他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们探索汉语的魅力,从基础的拼音和汉字书写,再到富有韵味的古诗词朗诵,让学生们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班超在布隆迪培养出一群“班超们”
“中国人民是多么的热情好客,我一定要告诉我的非洲朋友们,给他们展现更加客观、真实、全面的中国,让中非友谊的种子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扎根。”班超说。
![]()
为了展现更加立体的中国,2024年,班超在布隆迪出版了个人专著《非洲孔子学院的使命》(《La Mission de l’Institut Confucius en Afrique》),这本书成为该国出版社首部聚焦中国研究的学术著作。导师刘成富教授对班超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本书深刻展现了他对汉语、中国及其人民的深情。班超用非洲人的视角反驳了西方政客和媒体的偏见,特别是对“新殖民主义”“资源掠夺”“债务陷阱”“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的驳斥,展现了非洲新一代学者的活力与担当。
班超还投身中非文化交流事业,与其他布隆迪“中国通”一起,在中资企业担任翻译和顾问,为中资企业提供语言支持和文化咨询。为了深化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他们还创立了“布隆迪中文翻译者协会”,为中非友好交流搭建桥梁。
“班超们”为周边国家提供一系列服务:在坦桑尼亚,为中资中小企业提供翻译服务;在肯尼亚,通过精准翻译,帮助中国人在当地顺利开展业务;在南苏丹,担任中资企业的文化顾问……他们的服务还延伸至刚果(金)、加蓬与科特迪瓦等国家。在非洲各国工作期间,这些才华横溢的布隆迪青年努力为中资企业与各国相关部门及机构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创设条件。
“我和布隆迪青年用自身经历证明,中文教育不仅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更是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商贸合作的重要纽带。期待我们的故事能激励更多中非青年投身文化交流事业,为中非友谊注入新的活力。”班超说。
他们在世界中文大会发出“南大声音”
“习近平主席的复信给了我更坚定的信心和力量。”班超说,“作为中非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不仅要看中国的高铁、高楼,更要看到这一些的背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以及这些发展是否可以应用到本国。”
![]()
在南京大学,班超跟随导师刘成富教授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还体会了多个“人生第一次”。他主持校级重大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及多项语合中心与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联合科研项目,在中、美、喀麦隆、布隆迪、泰国等国发表相关论文及文章31篇。2024年,班超还获评南京大学年度学生人物,成为了首位获评的南大留学生。
记者从南京大学了解到,南大受邀参加2025年世界中文大会的留学生不止班超一位。扬子晚报曾经独家报道过的伊朗籍博士生李织凡同样受邀,担任世界中文大会“中外文明互鉴与中国研究人才培养”论坛的主持人。李织凡正在南大文学院攻读语言学博士,并将《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翻译成了波斯文。“我将秉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以对中国学问的热爱为帆,继续深耕研究、搭建桥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自己的力量。”李织凡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