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少年志

急救知识成“第一课”!南京一中实验学校高一新生军训开营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0 20:14:00

8月10日,南京一中实验学校2025级高一新生军训正式开营。本次军训首日课程别开生面——学校联合南京市雨花台区红十字会为全体参训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将生命教育融入国防教育,为学生筑牢安全成长防线。

军训“三堂课”:意志、纪律、团队的青春必修

“同学们,‘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军训,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在青年群体中筑牢精神长城的重要手段。”教官代表,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闫圣翼在致辞中说,“在未来为期7天的训练中,我希望大家在军训中培养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昂旺盛的战斗精神、令行禁止的严明纪律和养永不抛弃的团结意识。7天的军训只是一瞬,但在军训中所养成的团结奋斗、坚忍不拔、勇于超越、自信阳光的品质却会伴随大家的一生。”

高中部副校长兼高一年级主任韩小军在致辞中对同学们提出几点希望:作为军训学员,同学们要做到尊重教官,服从命令,令行禁止。希望大家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勇于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在军训中,身体不适要及时报告,合理作息,保持状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高一(6)班的新生代表王梓在发言中说:“高中这场故事的第一章,叫做军训。或许有人和我一样,昨晚悄悄查了军训攻略,既担心烈日下的站军姿,又期待和同学们一起喊出整齐的口号。但当看到教官们挺拔的身影,我突然明白:军训从不是简单的‘吃苦’,它是让我们学会在汗流浃背时咬牙坚持的意志课,是让我们懂得‘令行禁止’的纪律课,是让我们在齐步走中体会‘步调一致’的团队课。就像钟表的齿轮,只有每个零件都找准位置,才能精准运转——这就是军训要教给我们的道理。”

理论+实操:解锁“救命技能”

在雨花台红十字会志愿者讲师周旺和搭档丁薇薇和金秀的指导下,学生们系统学习了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海姆立克法)等核心内容。

周旺讲师通过真实案例强调“黄金4分钟”的重要性,并利用人体模型进行分步演示。“按压深度5-6厘米,中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宽度是5.4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也就是说一秒钟2次……”周老师一边解说一边示范,他幽默生动的演讲风格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示范中,周老师简要概括了使用要点:“打开它,听它说,照它做”。周老师提醒,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大声提醒大家往后退,观察确认周边没人之后,再按下“放电按钮”,否则可能会导致周边的人被电倒。

周老师提醒同学们:“当你确认有人昏迷且失去意识、停止呼吸之后,千万不要单打独斗,可以寻求帮助形成救助团队。大家分工协作,有人负责拨打120,有人负责去最近的地方拿自动体外除颤器,在120来之前的时间内,你可以对他进行心肺复苏急救。”

现场,周老师还随机抽取了每个连的同学上台进行实操展示。一位同学表示:“看似简单的动作,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规范,这真是每个人都该掌握的技能。”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执行校长黄侃表示:“将急救知识纳入高中‘必修课’,是我校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重要举措。今年暑假军训期间,学校特邀雨花台区红十字会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系统讲授气道异物梗阻、心肺复苏与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识别与使用,并带领学生逐项完成规范操作。通过学与练结合,切实提升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自救互救能力,让这门‘生命必修课’真正转化为守护自己与他人的基本技能。这不仅是一堂必不可少的‘生命教育课’,更是培养学生生存技能、守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教育实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摄影 薛超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