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开学第一课·书记校长说|南京一中党委书记居艳:一旦飞翔,目光便属于天空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1 19:45:00
你好,新学期!随着开学大幕的拉开,扬子晚报、少年志融媒平台特别推出“2025开学第一课·书记校长说”栏目,让我们一同在书记、校长的金句中开启元气满满的新征程。
一旦飞翔,目光便属于天空
南京一中党委书记 居艳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2025-2026学年开学的第一天,我首先代表全体师生欢迎加入我们一中大家庭的28名新教师和1310名新同学!今天早晨,我站在学校大门口,看着朝气蓬勃的同学们走进校园,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一旦你尝试过飞翔,日后走路时也会仰望星空。因为那是你曾经到过,并渴望回去的地方。”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我校2025届毕业生用三年的拼搏真正“尝试了飞翔”,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此刻,我想和大家分享他们的故事,愿这些真实的奋斗,成为你们前行路上闪烁的星光。
南高三(2)班的黄同学,中考时位列南京市3000多名,今年高考取得了六百八十多分的好成绩。她说,高分的秘诀不仅在于“学就静心学、玩就尽情玩”,更在于懂得“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成绩代表过去,未来才值得努力。正是这种高效切换的学习节奏与从容的心态,让她的高中生活既充实,又明亮。
与黄同学的学习平衡不同,高三丘班的包同学,是用热爱锚定未来。从小怀揣医学梦想的她,在一中更加坚定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念,在北大强基和上海交大医学院之间,她选择了上海交大医学院。她说:“别人的评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正想做什么。”正是这份清醒与坚定,让她在医学的道路上步履铿锵。
个人的努力令人赞叹,而优秀的集体更能激发出每个人的光芒。高考结束后,网络上一张南京一中高三(6)班的“蹭饭图”火了。这个物化地班级十多人被南大、东大录取,几乎全员进入985、211高校。以六百七十多分考入南京大学的刘同学坦言:“没有侥幸,一切都是三年的积累。学校的生涯规划大赛为我们指明方向,‘零食大战’帮我们释放压力——一张一弛之间,整个班级携手飞向了更高处。”
在这样的集体中,每个人的潜能都可能被唤醒。北高二的张同学,中考排名全市8000多,今年以数学140,物理满分的成绩被中科大少创班录取。他曾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而焦虑,但班主任一句“晚开者亦荣”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之后,他主动申请去备用教室自习,并热心为同学答疑,成了班级的“小老师”。他说:“是一中的氛围让我不再迷茫,摸索出方法,发现自己可以走得更远。”
张同学以锐气实现逆袭,而北高三的邱同学则用坚持回应了学校的“托举”。刚入学时,指标生的她入学成绩处于班级下游,甚至不敢梦想考上本科。但在老师们的耐心辅导和班级氛围的感染下,她将“超越自我”作为信念,专注课堂、勤于复盘,最终成功考入211高校江南大学。她说:“一中从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所谓奇迹,不过是学校用力托举,而你,愿意拼命奔跑。”
被托举的人更要靠自己“再坚持一下”。北高三的孔同学以六百七十多分考入中国科学院大学。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极致的自律:作为住校生,他每天6:30就到教室自习,6:55准时早读。晚自习他总是坐在第一排全神贯注。他说:“住宿让我学会独立,与同学一起奋斗、互相鼓励的时光,是我最珍贵的礼物。”
一中的舞台,同样为不同特质的学生绽放。艺术生陆同学,5岁学习小提琴,以特长生身份进入一中并加入校交响乐团。三年来,她平日专注文化学习,周日全心投入排练,今年音乐表演全省综合排名前5,实现了她的艺术梦想。她说:“一中包容、有爱、温暖……让像我这样的艺术生,也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茁壮成长。”
最后,我想分享吉同学的故事。她理科成绩优异,却坚定选择文科,最终被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录取。面对“选文科是因为理科不好”的质疑,她回应:“这是源自内心与能力的选择。”她认为,文科培养的是深度思辨、高效表达与社会共情的能力,是真正的“硬核软实力”。未来,她更希望用数据分析为人文学科赋能,让理性与人文交织出新的可能。
同学们,这些学长学姐的故事背后,其实都藏着同一组“飞翔密码”,找准自己的节奏,坚定热爱的方向;于集体中互助共进,彼此成就。想放弃时,记得邱同学的“不停步”;感到疲倦时,学学孔同学的“再坚持一点”;如果你有特长,就像陆同学一样勇敢追求;面临选择时,能像吉同学一样听从内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载光阴流转,让我们将这份厚重的历史责任感融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请记住:“一旦尝试过飞翔,便会不自觉地仰望星空。”愿你们在一中的三年,既能脚踏实地、步履不停,更能勇敢展翅、尝试飞翔——期待今后你们的故事,也能成为照亮别人的星光。谢谢大家!
通讯员 兰倩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