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地道战”示意图刷屏!这群小学生太有才了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1 18:41:00
近日,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五年级学生手绘的一组“地道战”示意图,在网络上引发热烈刷屏。完整的功能分区、巧妙的防御设计,让不少网友感叹“红色基因代代传,这就是后继有人的模样”。记者采访了解到,这组充满巧思的作品,源自一次别出心裁的课后作业——游小五(6)班班主任段立林老师结合人教部编版课文《冀中的地道战》,引导学生用画笔还原历史场景,没想到收获了满满的惊喜。
一笔一画藏巧思,
小小示意图展现先辈战斗智慧
“你看这幅图,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地道,还标注了‘织布间’‘会议室’,甚至在地道入口处画了‘陷阱’和‘暗沟’,连通气口的位置都考虑到了!”记者在段立林老师的展示中看到,每一幅手绘示意图都各具特色:有的学生用不同颜色区分地道的功能区域,蓝色标注水源通道,红色标记武器库;有的学生在图中加入了“牲口区”“休息区”等,生活气息很浓。
这些细节并非凭空想象。段老师告诉记者:“讲《冀中的地道战》时,我先带着孩子们逐段抠课文里的关键信息,比如‘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文字描述得很具体,但孩子可能没概念,我特意在课堂上播放了电影《地道战》让他们直观感受。”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堂上她还组织了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成通讯组、防御组等,讨论‘如果敌人来搜查,怎么通过地道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很多绘图灵感就是从讨论里来的。”
段老师说,布置手绘示意图的作业,最初是想跳出“背诵课文、默写段落”的传统学习模式,“总有孩子觉得这些过去发生的事情离自己太远,这次让他们画图,就是希望他们主动查资料补充细节,真正理解地道战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先辈们实实在在的生存与战斗智慧。”
惊喜之外,更看到红色教育的“落地生根”
“看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时,我非常惊喜。”段立林老师笑着说,没想到大家不仅还原了课文中的关键信息,还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有学生设计了“双层地道”,意为“上层隐蔽,下层作战,应对不同敌情”;有学生利用树干做出仿真通道门,很是逼真。
在段老师看来,这组手绘示意图的意义远超一次作业展示。“红色教育不是简单的讲故事、记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感受到先辈们的精神力量。”她坦言,从作业来看,学生不仅记住了地道的结构,更体会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抗战精神,这就是红色教育‘落地生根’的最好证明。”
段老师说,绘画作业后,班级特意用一整节课的时间,开展了“地道战示意图分享会”,鼓励“地道设计师”们结合示意图,讲述自己理解的“地道战故事”。“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红色历史以更鲜活的形式留在学生心中,也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智慧和勇气换来的,要懂得珍惜、学会传承。”
网友点赞:这样的作业值得推广
这组手绘示意图在段老师的朋友圈传播后,很快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点赞。“太用心了!五年级学生能画出这么细致的地道结构。”“红色故事能被孩子这样理解和传播,真好!”有的网友表示,这样的创意作业不仅让学生“吃透”了课文,更让红色历史“活”了起来,值得推广。
五(6)班学生家长丁女士告诉记者,孩子在学校观看了电影《地道战》后,兴趣浓厚,回家后又完整重温了一遍,看得津津有味。过程中还不时发出好奇的疑问:“挖了这么多地道,地面居然没塌陷,挖地道的人太聪明了!”
“她对地道的多样功能表现出极大的探究欲,看到老村长牺牲的情节时,难过得红了眼眶。”丁女士表示,孩子画好地道后,还主动拉着自己,指着图上的每一条地道通道,讲解它们各自的功能。“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堂简单的语文课,更是融合了美术创造力培养与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教学让知识变得鲜活又有温度。”
据了解,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一直以来注重红色教育的创新实践,除了结合课本设计特色作业,还会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邀请老党员讲故事、开展红色主题班会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
少年志编辑 周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