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少年志

从课堂实践到著作指引,南京中小学分享AI赋能教育“硬核”路径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7 18:51:00

10月16日,《AI如何适用于教学》新书发布暨“面向未来:AI赋能课堂教与学”研讨活动在南师附中新城小学举行,来自全市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AI如何适用于教学》著作发布,围绕AI与课堂教学融合展开深度交流,为南京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注入新动能。

课堂+微报告,

AI 教学实景“活”起来

活动伊始,三场融合AI的课堂教学在不同场地同步开展。南师附中新城小学裴诗卉在报告厅执教四上语文课《出塞》,借助AI还原边塞场景,让学生沉浸式品析诗歌;

南京市齐武路小学戴梦凡老师带来二上语文课《朱德的扁担》,借助AI工具,让学生与朱德进行跨时空的对话,将敬爱、敬佩之情得到了完美地升华。

新城小学副校长宋佳老师以四上信息科技课《身边的数据》为载体,引导学生用AI工具分析生活数据,课堂里科技与学科融合的活力扑面而来。

活动中,两位一线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实践分享,让AI教学的落地路径更加清晰。南京市五老村小学副校长井枫屏则聚焦《AI赋能整本书阅读的创新实践》,分享如何用AI破解传统阅读教学“学生读得浅、教师难追踪”的困境。井枫屏说:“我们用AI生成个性化阅读计划表,根据孩子的阅读目标、时长偏好拆分书籍主题;还让AI生成角色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搭建阅读框架——AI的价值在于读懂学生,让教师的指导不跑偏、不将就。”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教师何欢欢以《AI赋能教学的教师准备》为题作微报告,结合自身实践提出教师提升数字化能力的路径,她认为,并不存在“万能AI工具”,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组合应用。她建议教师通过“每天读一份AI案例、每周试一个AI环节、每月分析一次应用效果”的小步快跑模式,逐步实现从“会用AI”到“善用AI”的转变。“数字化素养不是选答题,而是新时代教师的必答题。”何欢欢说。

沙龙思辨,

AI是伙伴,而非替代者

“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回归教育本质——以技术为翼,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副局长宋文祥在致辞中表示,南京将持续为学校、教师提供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鼓励一线教育工作者大胆创新、理性实践,“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让AI真正走进课堂、服务教学,成为师生成长的助力者而非替代者。”

在“AI在教学中的角色”主题沙龙环节,四位老师结合实践经验展开热烈讨论,现场观点碰撞频频引发共鸣。

“最初我以为AI只是工具,后来我发现它是教师能力的放大器。”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教科室副主任、清华大学在读博士杜锐以“模拟法庭” 教学案例举例道,“学生和AI智能体辩论法律议题时,AI能精准调取法条、规范逻辑,让学生对司法流程的理解更深刻,这是传统课堂难以实现的——它像从教师这个原点延伸出的触脚,拓展了我们的思维力和课堂洞察力。”

南京大学在读博士李文烨则用“实习生秘书”形容AI工具:“它能帮我们整理文献、生成教案初稿,但决策性工作还得靠人。就像跟它对话,要多轮‘驯化’才能拿到想要的答案;选哪个教案适配学情、怎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关键判断离不开教师。”

南京市齐武路小学校长邵丹丹从语文深度学习角度补充道:“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西游记》整本书思辨时,曾用 AI 生成不同版本的‘孙悟空人物小传’,学生对比这些素材后,对‘孙悟空形象的多面性’理解得更透彻了。AI 就像个‘素材超市’,给学生提供多元视角,而教师要做的是教他们‘怎么选、怎么用’,这才是思维培养的关键。”

“AI不是每节课都必须出现,关键是恰到好处。”南京市秦淮区少先队总辅导员方雨琳分享了自己的课堂调整经历,她曾设计“让学生猜AI指令”的口语交际环节,后来发现老师直接引导效果更好,方雨琳认为,了解 AI 是必修课,但用不用、怎么用,要结合教学目标定,不能为了用而用。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林海总结时指出:“四位老师的观点高度一致——AI解决效率问题,帮我们减轻找资料、整理信息的负担;但方向决策、情境判断、情感交流这些能力问题,始终要靠教师。”

新书发布,

破解AI教学落地难题

活动现场,《AI如何适用于教学》正式发布。该书由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大伟博士领衔,携手南京市科研骨干高级研修班共同编著,是专为一线中小学教师量身打造的实用手册。汇聚多位一线教育实践者的经验成果,成为破解“AI教学落地难”困扰。

“今天的三门公开课、报告与沙龙,展现了南京教师对AI教育的深入思考——从政策落地到课堂实践,我们走得稳、走得实。”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潘东标回顾了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历程,他强调,南京将通过“十百千万工程”培育AI教育人才,“技术淘汰的从来不是教育本身,而是故步自封的工作方式。”潘东标在总结中特别强调教师的独特价值,“教师对学生情感的敏锐感知、将课堂意外转化为教育契机的智慧、对每个生命独特性的尊重,这些人文维度的价值,是机器永远无法复制的。”

通讯员 王薇

少年志编辑 高嘉曼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摄影 薛超

视频 庄建剑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