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少年志

成长氧吧|老大老二打架,家长要不要介入?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1 13:00:00

家长求助:家里两个孩子因玩闹打架,家长陷入了两难:管吧,断不完的案,费神;不管吧,又担心孩子受伤或激化矛盾。怎么办?

南京市夏光清名师工作室答疑:家长所描述的困境确实是多子女家庭常遇到的难题,而管与不管之间需要智慧。我们先来看两种常见的干预误区:

一是粗暴裁判伤了感情。哥哥和妹妹抢电视遥控器。妈妈闻声赶来,不问缘由就对哥哥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妹妹!”结果哥哥委屈大哭:“为什么总是我让她?”妹妹也一脸不知所措。这种裁判式干预,武断地用“大的要让小的”作为标准,忽视了冲突的根源。它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公平感,还可能加深手足间的隔阂。

二是放任自流生了事端。姐姐和弟弟因争夺一个玩具扭打在一起。爸爸觉得小孩打架很正常,让他们自己解决,结果弟弟被推倒撞到桌角,大哭不止。原本的家庭休闲时光,以哭闹和混乱收场。信任孩子自主解决的前提是冲突可控。当出现身体攻击、危险动作或情绪失控时,家长的缺席可能导致伤害,并让孩子感到无助。

可见,干预是必要的,关键在于方法。理想的干预,目标不仅是平息争端,更是借此教会孩子处理矛盾、管理情绪,同时维护家庭内部的和谐。我们推荐您掌握以下核心三字诀:停、听、引。

停:按下暂停键,为情绪降温

“停”是稳定局面的第一步,目的不是评判,而是确保安全和让情绪冷却。若孩子间冲突仅限于争吵,可暂作旁观,给予孩子自己解决的机会。一旦出现身体攻击、情绪崩溃、危险环境或力量悬殊,请立即介入。介入时,请蹲下来与孩子平视,用平静的语气描述情绪:“我看到你们都很生气。”通过分开两人或建议“我们先冷静一下”,您的平静是孩子情绪的稳定器。同时,保持自己情绪稳定,避免因焦躁而火上浇油。

听:倾听与共情,让需求浮现

当情绪平复,“听”成为关键。您的角色是翻译官和总结者,旨在理解行为背后的需求。引导每个孩子说出感受。学会将攻击性语言:“他先抢我的!”翻译为需求语言:“你希望先征得你的同意,对吗?”这能让孩子们感到被理解,从而大大降低敌意。接着,总结双方诉求,将个人对立转化为待解决的共同问题。例如:“哥哥想看完这个动画片,妹妹想换台看儿童剧。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只有一个电视机,怎么才能满足两个人的愿望?”这一步,成功将对手转变为需要共同面对难题的队友。

引:引导与赋能,共创解决方案

“引”是培养孩子问题解决能力的核心环节。家长要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如把问题抛回给他们:“我们能想到什么办法,让两个人都能接受?”孩子们的想法往往充满创意,如“猜拳决定”“轮流看,每人15分钟”或“今天让哥哥选,明天让妹妹选”等。无论方案看似多么简单幼稚,只要双方同意就予以支持。如果孩子僵持,可提供选项,如“轮流还是计时?”,让他们选择。这个过程让他们从竞争者变为合作者,并学习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

家长要记住几点:干预要对事不对人,焦点是“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而非“哪个孩子不听话”。避免给孩子贴标签,如“你就爱欺负妹妹”或“你总是这么霸道”。干预语言应软化定性,用“你们玩得太投入,都有些激动了”代替“你怎么又打人”,能保护孩子自尊,避免对立。待冲突解决后,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共同完成一项小任务,如一起拼图、合作搭积木,并给予鼓励:“看,你们合作得多好!”这能积极修复关系,将冲突转化为增进感情的契机。

手足间的冲突,是学习相处与共情的必修课。家长的终极目的不是消灭冲突,而是利用它,教会孩子如何理解彼此、解决矛盾。掌握“停、听、引”三字诀,家长便能放下裁判的角色,拿起教练的工具。如此,您不仅能教会孩子受用一生的相处智慧,更能让手足之情在每一次共同解决问题的经历中愈发深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