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少年志

新时代好少年⑮|“想做鸟类行为观察学者!”连云港观鸟少年徐懋之6年观鸟4800余只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30 15:41:00

凌晨的湿地滩涂,寒风裹着水汽打在脸上,一个瘦小的身影却举着望远镜一动不动——他是连云港市东港中学海棠校区七年级学生徐懋之。从一年级加入观鸟社团至今,这位“全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连云港团队最小观察员,用六年时间走遍9大湿地,记录236种鸟类,拍摄生态照片5000余张,手绘连云港本土鸟儿4800余只……今年8月,他成功获评2025年江苏“新时代好少年”。

首笔记录宝兴歌鸫

弥补该鸟种迁徙规律的研究空白

徐懋之与“全球濒危鸟类”、中国特有鸟种宝兴歌鸫的相遇,成了他观鸟生涯里最珍贵的记忆。四年级时,听老师说正值秋天迁徙季,宝兴歌鸫可能现身连云港海滨公园,徐懋之第一天独自等候两小时却空手而归。第二天他按老师提供的信息,到公园苦苦守候,在坚守了两小时后,一只鸫落在了前方的空地上。他通过望远镜仔细观察。由于光线昏暗,一时拿不准是否就是宝兴歌鸫,于是翻出随身携带的图鉴,仔细识别外形特征:上翼覆羽明显的大型淡色尖端,胸部至腹部及两肋有厚重的黑色斑点。“突然,鸟叫声传入耳朵,是柔和带有许多上扬的音节的鸟叫,好像由一系列悦耳的、间隔均匀的短语组成。就像韩老师之前跟我模仿的那样。”徐懋之非常激动,这才确定自己等到了“宝兴歌鸫”。

这次首笔记录,不仅弥补了该鸟种迁徙规律的研究空白,更坚定了他守护鸟类的决心。六年来,他克服烈日、寒风,累计500余次野外观测,手绘4800余只本土鸟儿,还曾记录到6只白头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白额雁,为候鸟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

为燕子筑巢、调研“互花米草”、救助红角鸮

未来他想成为鸟类行为观察学者

随着观鸟笔记越积越厚,徐懋之不再满足于“记录鸟类”,而是开始思考如何用科研解决生态难题。他带着小伙伴们一起开展“燕子筑巢”项目,为家燕搭建人工巢箱;深入湿地调研“互花米草入侵”问题,分析外来植物对水鸟觅食环境的破坏;甚至“潜伏”到花鸟市场,向商户和顾客普及野生鸟类保护知识。最让他自豪的是,与指导老师共同撰写的《“鸟线”冲突管理建议》,在全市首次提出针对输电设施对鸟类潜在威胁的防护方案,该提案被连云港政协采纳,真正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保护行动。渐渐的,徐懋之的科研能力也获得了认可。2022年,《连云港地区水鸟习性特征及生境保护》报告拿下江苏省“美境” STEM专项特等奖和国家级三等奖;2023年,后续研究报告再获省特等奖并摘得路演金奖;2024年,他参与的《连云港潮间带及近海海域常见动物种类调查》第三次斩获省特等奖。

在科普领域,徐懋之同样活跃。他将观鸟心得写成20余篇科普文章,发表在《中国鸟类观察》《自然探秘》等专业期刊;通过校园讲座、社区宣传、新媒体平台开展科普活动100余次,发布原创观鸟笔记近10次,累计覆盖受众1.2万人次。2023年8月,徐懋之在连云港老街成功救助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角鸮幼鸟;2024年11 月,他用温和引导的方式帮助误入校园的北灰鹟重返蓝天,事后还带领同学设计“护鸟导航”图案,通过科学测算鸟类视距,贴在玻璃上预防鸟类撞击……

徐懋之曾在自己的日志里这样写道:“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生,但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宣传保护鸟类、保护生态环境。我想快快长大,做一名鸟类行为观察学者,帮助更多的鸟类飞向远方……”如今,这个在日志里写下“想做鸟类行为观察学者”的少年,仍在湿地与课堂间奔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贺东婷

省文明办、受访者供图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