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氧吧|这样和老师沟通,家校协作事半功倍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0 13:08:00
家长求助:“找老师怕打扰”“说了半天没重点”“反馈问题担心孩子被批评”……家长遇到问题应该如何跟老师沟通,实现家校共育呢?
南通市海门区包场初中区域指导中心汤琛琳、陈枫兰和南通市海门区包场初级中学石晓庆共同为您支招:孩子的成长路上,家长和老师是“教育合伙人”,但很多家长常陷入沟通困境。其实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开端,掌握这几个实用方法,让高效沟通助力家校协作事半功倍。
沟通前:做好“备课”,带着观察和问题来
避免笼统提问“我家孩子表现怎么样?”老师很难针对性回答。带着具体观察和思考去沟通,老师更愿意回应。比如观察到最近孩子回家作业总拖拉到11点。沟通前先要明确:我是想解决什么问题?目标越具体,沟通越有效。
沟通中:把握非暴力沟通技巧,说事实、少评价
不说“孩子上课不认真”,而是“昨天作业里5道题错了4道,我发现他做题时左手总在摸东西,我有点担心他课堂专注度,想问问您有没有观察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引导?”多用“事实+感受+需求”的非暴力沟通公式,让沟通更高效。
沟通后:及时“复盘”,把建议变成行动
把老师的表扬和建议用孩子能懂的话转述,比如“老师今天夸你发言很积极,还说如果你写作业时先把无关紧要的东西收起来,会更专注,我们要不要试试?”沟通不是终点,落实才是关键。
1-2周后,主动和老师反馈行动成效。当老师看到家长的行动力,会更愿意投入关注。
日常沟通:抓住“碎片化机会”,多传递正向信号
好的家校关系,藏在日常里。老师的积极性也是由成就感驱动的,家长可以利用碎片化机会多传递正向信号,让老师感受到工作的美好与意义。比如接送时的10秒互动,老师在班级群发通知或发课堂分享时的一句话互动等都是日常的碎片化机会。
特殊情况:冲突时“先共情,再处理”
当对老师的做法有疑问时,别急着指责,先换位思考。这时,先共情再处理尤为重要。比如发现孩子被批评,先问“老师,当时是什么情况?”,而不是“你为什么骂我家孩子?”用“我们”代替“你”:不说“你应该多关注他”,而是“我们一起想想怎么帮他改进,您觉得呢?”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才能真正处理好事情。
家校沟通,本质是“为孩子结盟”。最好的教育,是家长和老师肩并肩,用信任和配合,给孩子最坚实的托举。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频繁的联系,只要带着真诚的态度、清晰的表达、务实的行动,就能让家校沟通变成孩子成长的“助推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