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氧吧|期中之后,重“心”开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3 18:28:00
期中考试的帷幕落下,家长和孩子心中的波澜或许还未平息。是“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是“轻舟已撞万重山”?面对孩子的成绩,家长该如何回应呢?
南京市滨江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官姝彤为家长支招:成绩单,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孩子的努力,也考验着家长的智慧。此时此刻,家长如何回应,将决定这面镜子映照出的,是焦虑与压力,还是成长与希望。
沟通,从“安心”开始
亲爱的家长朋们,在谈论分数之前,请先看见那个在考试中付出努力的孩子、在收到成绩时或许不安的孩子。而沟通的时机与氛围,远比内容更重要。
家长不必在学校外或者饭桌上“突袭”,选择一个双方都放松的闲暇时光。比如一次散步、一杯送上热牛奶的时间,都是对话的好契机:“我看到期中成绩出来了,你如果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跟我们聊聊。”温柔地拍拍孩子的肩膀,将时间留给孩子自己。
如果孩子需要说出想法,您要放下手机,关掉电视,用目光和身体的语言告诉孩子:“我们在这里,全心陪伴着你。”
当孩子向您表达沮丧时,您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看得出来你挺难过,可以和爸爸、妈妈说说。”一句“我看见了你”,胜过十句“你本可以”。
沟通时,家长要从孩子的“感受”切入,将“考得怎么样?”换成“这段时间你复习得挺辛苦,你的坚持很酷。”把焦点从结果拉回到“人”本身,肯定孩子的付出。
这正契合了《论语》中“各言其志”的智慧,孔子倾听弟子们畅谈理想,无论宏大如冉求的治国方略,还是平淡如曾点的“浴乎沂,风乎舞雩”,他都报以尊重与理解。这份全然接纳,正是沟通的基石。
分析,以“成长”为尺
当孩子的心安定下来,家长便可以与他一同,将成绩单视为一份宝贵的“学习诊断书”。
家长要避免笼统的“粗心”标签,而是具体指出:“这个公式运用得很熟练,真棒!这里的审题如果再仔细一点,就更完美了。”客观归因,具体赋能,能让孩子看清真实的自己。
家长引导孩子回顾学习策略:“你觉得哪个复习方法最有效?下次我们可以在哪里提前准备?”引导孩子关注过程,优化方法,一次考试的结束,应是下一段更高效学习的开始。
培养“成长型思维”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这样的认知:考试,是对学习状态的阶段性体检,一次考试,是“诊断”,而非“标签”。
您要告诉孩子:“期中考试就像量身高体重,告诉我们哪里‘营养’良好,哪里需要‘加强锻炼’。重要的是根据‘报告’来调整,而不是为结果焦虑。”
您具体的肯定,是孩子信心的源泉:“比起上月,你在这个知识板块的进步非常明显!”家长看见孩子的进步,就能点亮孩子的信心。
明代圣贤王阳明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答:“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认真质疑:“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当家长把育人的目标从“考高分”转向“学做人、求真知”,孩子的视野与格局便会豁然开朗。
品德塑造受用终身
相比一时的成绩起伏,家长更重要的是培养让孩子受用终身的品格。
比如当孩子受挫时,可以讲讲曾国藩“屡败屡战”的故事。他天资平平,考秀才六次落榜,但第七次终获成功,一生秉持“尚拙”的信念。这种愈挫愈勇的韧性,是人生最硬的“底盘”。
同时,您要引导孩子树立边界,学会拒绝。正如《左传》所言:“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善良需有锋芒,包容需有底线。
家长可以在故事中浸润孩子的品德,考试会过去,分数会遗忘,但内心的善良与明理、真诚与坚持,将是孩子永恒的人性光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