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胜利·铁血丰碑耀江淮㊽|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被服厂使用的缝纫机头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3 09:38:00
在溧阳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陈列着一个锈迹斑斑的缝纫机机头,这台缝纫机头是当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被服厂的。1982年在水西村筹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陈列馆时,由原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被服厂的工人朱田金捐赠给纪念馆。
1939年8月,新四军军部决定新四军第1、第2支队由陈毅统一指挥,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第1、第2支队。11月7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溧阳水西村公开宣布成立,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刘炎、副主任钟期光。指挥部辖第2团、新6团、第4团、挺进纵队和地方武装,共1.4万余人。
在抗日军民的支持下,新四军队伍迅速壮大,为了保障部队的被服供应,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随即建立了自己的被服厂,厂址在离指挥部不远的大达咀村。由于是白手起家,被服厂初创时处境极为艰难,工人一般是有缝纫技术的,被雇请并带上缝纫机到部队服务,领取较低的工资,被称之为“外工”;也有一部分是有军籍的,享受供给制,被称之为“内工”。
生产中所用布匹等材料有些是从集市上购买的,有些通过地下党从敌占区采购,还有些是从敌人手中缴获而来。大量的被服生产依靠手工缝制,那时缝纫机极为稀缺。而朱田金珍藏的这台缝纫机,是他当年和母亲带着进入新四军被服厂的。
被服厂借用大达咀村老百姓的住房做工作场地,不但生产缝制被子和军衣,还利用生产间隙为部队缝制了大量的绑带、米袋、子弹袋、干粮袋等,生产十分忙碌。工人们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同时严把产品质量标准,不漏一针、不虚一线,注重节约,提出“多节省一寸布多缝一件军衣”和“早点把冬装送到前线去”的口号。大家团结友爱,生产热情很高,被服厂的工人们都非常清楚,他们的工作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国家、民族,一切为了前方的抗日将士!
由于部队发展很快,前方急需的被服数量快速增长,被服厂生产任务十分繁重,有些工人一边啃馒头一边踏着缝纫机工作,一天最多可缝制30套棉衣片子。不少同志由于过度疲劳,在夜间工作时打瞌睡,导致头被撞破、手指被扎,但他们仍坚持以极大的工作热忱和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生产,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战火纷飞的年代,工人们在完成繁重生产任务的同时,坚持出早操和军事学习,农忙季节还要尽可能抽出时间帮助老乡们播种收割。紧张的工作生活和时刻面临生命威胁的日子,并没有让大家放弃乐观和希望。陈毅司令员执笔的《新四军军歌》创作完成后,张茜来工厂最先教会江南指挥部被服厂的工人,从此这首军歌成为他们工作间隙和开会时必唱的军歌。
时光荏苒,1984年11月7日上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陈列馆开馆暨陈毅、粟裕全身塑像揭幕仪式在水西村举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中顾委委员惠浴宇和全国政协常委管文蔚等40余位新四军老战士,和新四军后代陈昊苏、粟戎生、傅宁等专程前来参加。
许多当年在水西村战斗过的新四军老战士都记得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被服厂,水西仪式结束后他们纷纷来到了附近的大达咀村,参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被服厂旧址。40年后的重游故地,给老人们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
撰稿人:任建中
以上资料由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