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浪潮中的科学文学互哺新实践,科学和文学创意高等研究院成立并举办主题论坛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07 22:07:00
面对数字化转型浪潮与国家新文科建设战略,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成立科学和文学创意高等研究院,旨在以“科学和文学”研究为主题,以“科技赋能文学、文学反哺科学”为核心理念,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科学和文学交叉研究中心。
2025年7月4日下午,科学和文学创意高等研究院成立仪式暨主题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袁林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徐海、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沙先一、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复旦大学教授严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南京红山动物园园长沈志军、南京师范大学自然艺术研究院院长朱赢椿、中国作协科幻委员会副主任陈楸帆等学界、出版界代表齐聚现场,共议科学人文融合新路径。
跨界融合:破解文理割裂的时代命题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文科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新文科”建设已成当务之急,旨在促进文理跨界融合的科学和文学创意高等研究院也应运而生。
邱华栋表示,“科学和文学创意研究院的成立是高等教育重要的前沿探索。”他特别提到,中国作家协会专门成立了科幻文学委员会来推进科幻文学的发展,并通过中国科幻大会和“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奖等活动与奖项设置,来激励科幻文学的创作与繁荣。当前,北京、成都、深圳已形成国内的“科幻创作三角区”,南京有望依托研究院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新枢纽。
徐海从出版人角度指出,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划时代的创新推动下,各国的文学都在走向文化融合与学科整合,亟需形成创作、研究、教育、经济等全产业链结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科学和文学创意高等研究院的成立,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大众需求的重要尝试。
袁林旺援引《时间简史》《暗淡蓝点》等经典科普作品,强调“科学认知在文字中的交织,也能推动社会在理性和情感的交汇中进步”,认为研究院成立的目的正是“推动科学的普及跟文学的创新,同时也为构建一个更富理性智慧和人文关怀的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从引进莱姆、特德·姜等世界顶级科幻作家,再到《三体》图像小说等创新出版实践,译林出版社通过子品牌“译林幻系列”在科幻领域持续深耕,始终致力于科学与文学的融合探索。译林社社长葛庆文呼吁以科学和文学创意高等研究院为平台,建立可持续的产学研机制,促成科技创新与人文创作的良性互动。
南京师范大学何平教授重点介绍了科学与文学创意高等研究院的定位与发展宗旨,他指出,科学与文学创意高等研究院将充分整合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资源和凤凰出版集团的出版传媒资源,聚焦科学和文学交叉研究及新学科建设、科学文学创意实践和出版、大众科学教育传播等,致力于打造中国领先的科学和文学交叉研究基地及其科普科幻文学出版、教育和传播中心。
邱华栋主席、徐海总编辑、张振院长揭牌
科学文学互哺新实践:从理论到创作的破界共生
科学可以赋能文学。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在谈到当下火爆的短剧和网络文学时表示,这些新型的文学在属性上更接近于游戏,其对于情绪的操弄是传统的艺术理论难以理解和涵盖的,脑神经科学、游戏理论给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诠释手段。
另一方面,文学叙事可以反哺过度强调结构主义和社会科学化的历史研究。上海大学历史学系顾玥呼吁科技历史研究中纳入文学研究视野,要“关注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符号化的个体生命,反思过度社会科学化的研究方法,并对‘现代性’进行解构和批判”。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婧认为在自然和人文学科之间,存在着成果丰硕的交叉地带。江苏省科普作协常务理事张洁谈到了科普创作和出版的结构转向:“文本层面更加注重‘科学’‘人文’‘艺术’的三维融合,强调凸显科普作品的人文色彩。”
南京师范大学自然艺术研究院院长朱赢椿以实践佐证,用虫子痕迹书写《虫子诗》,突破人类创作边界,既向读者科普了自然界的昆虫,也激发了读者的文学想象。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和南京红山动物园“百兽之王”沈志军园长则从科普和动物保护的实践出发,分享了新时代的科普理念。
“新时代的科普应该既报喜也报忧,应该是平衡的,尽可能保持中立和客观的。”江晓原教授用“寻找外星人”来举例,“主动去找外星人可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我们在科普时不应该将其过度美化”。
在谈到文学和科学的创造性时,南开大学哲学院双翅目指出:“科学创造和文学创造都是去创造某种秩序,文学创造可能是风格,而科学创造可能是解释世界的一套坐标系。”
谈到对未来创作的看法,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陈楸帆认为,“我们应该在更高的维度上实现统一和融合,这种统一和融合能够让原来隐蔽的未见之物显现其形式,而文学跟艺术在里面能够将无法言说的东西赋予其美和诗意。”
《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对AI时代的创作表达了期待,他表示:“AI参与进来之后,未来的学术史、人文史、文学史、学科史都是要重写的,这是一种颠覆性的面向未来的创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人终于可以解放出来,迎接一种新的生命形态。”
《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李静则对技术浪潮中的文学创作提出了批判性思考:“今天我们的文学应该去追问科学和人的关系,去追问今天人为什么在持续降格,而科技在持续升格,我们人是不是未来只能成为像机器那样的标准件?这里面会涉及许多人文学的基本议题,比如自由、主体性、信念,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
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陆志宙分享了她对于未来出版实践的构想,她表示:“出版形式也在发生着革命。AR/VR技术让小说产生交互。文学作品是一种十分具有开放性和实验性的东西,所以未来的出版也是充满开放性的。”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玮介绍了高等研究院的课程设置和专业介绍。人才培养和学科设置紧紧结合市场的发展,新兴领域的爆发,无论是网络文学、网络视听,还是人工智能写作等领域,都需要文科的转型。她特别指出,研究院将汇聚跨学科团队,依托优势学科建设“科学和文学”微专业文学地理学方向,在乡土地理、城市空间、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等领域重点研究;同时构建“基础素养—专项技能—交叉应用”进阶课程体系,融合理论教学(如科技与文学融合)、创作实训(科幻科普写作)及人机协同智能写作实践(如网络文学、微短剧),培养跨界思维与应用能力。此外,研究院将深化产学研融合,联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策划高质量科普科幻读物并共建活动平台,举办科普科幻讲座、创意写作工作坊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结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江雪颜(实习)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