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笠“抵制黄牛”,能否成为行业破局的关键密钥?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07 22:10:00
7月5日杨笠脱口秀上海站上演了这样一幕:大量手持高价“黄牛票”的观众被拒之门外。
早在这场脱口秀开场的前几天,杨笠工作室就发布过,这一次的巡演,进场时需要人票证一致才可以入场,而出发点也是为了不让大家去购买溢价的黄牛票。
对于这条声明,“黄牛”们也没有放在心上,觉得只是说说罢了,毕竟“抵制黄牛”的这样的口号并不算稀奇,但最终大家依旧可以拿着黄牛票进场。
到了7月5日晚上,工作人员守在门口,一一核实每一位进场的观众的身份证及购票凭证,二者不相符的,都被礼貌拒绝不得入内,并引导至票务中心由工作人员进行处理。除人工核验外,团队还暗中记录所有疑似黄牛交易的购票信息,为后续追查提供证据链。最后的上座率也印证了,这场演出黄牛囤积了多少票源,而导致正常观众无法购买。
面对回流的门票,杨笠团队的处理方式也尽显诚意。现场设立临时购票点,观众可以免费兑换原价票;对于买了黄牛票的粉丝,团队也给予人性化的关怀,为他们登记信息,若有余票就免费兑换,没票则赠送其他场次同价位门票。这种既打击黄牛又保护粉丝的做法,赢得赞誉,也让人们看到了抵制黄牛的有效路径。
让真心想看演出的观众最终有演出看,让只想赚钱的“黄牛”最终没钱赚,杨笠因此成为“抵制黄牛第一人”,有网友非常支持。天下苦黄牛已久,就在开演前还有粉丝在杨笠工作室发布的声明下留言,希望能够抵制一下黄牛票。没有想到的是,对于“抵制黄牛”“票证一致才放人”,杨笠是认真的,言语和行动都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
但也有人质疑,“人票证一致”的核实方法在万人级大型演出中,或许不具备操作性。但对于观众而言,杨笠的做法让大家看到了以合理价格购买演出门票的希望,证明了只要主办方和艺人有决心、有行动,黄牛乱象并非无法整治。这一事件也引发大众对演出市场票务制度的深刻反思,促使更多人思考如何从根源上解决黄牛问题,推动行业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黄牛问题是痼疾。其实不只是热门演出而言,“黄牛”几乎无处不在。火车票的“代抢”“捡漏”,医疗挂号的“号贩子”,“炒鞋”“炒潮玩”市场等等,官方未能满足瞬时爆发的需求,从而为“加价转售”提供了空间。“黄牛”们利用技术优势、渠道优势、资金优势获取大量票源之后,再将自己包装成“票务代理”或者是“二级市场”,向有强烈需求的消费者以高于原价的方式兜售“黄牛票”。而高于原价的这个价位区间不是固定的,以热门演出门票为例,“黄牛票”会以高于原价票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钱进行售卖。
业内人士认为,现如今的“黄牛”,更像是一个有组织经营的二手倒卖平台,光是这一“二级市场”已经铺设好几个层级。从链上追溯,上至主办方,“黄牛”有“固本增效”的作用。因为其定价更自由,假设有卖不出去的票,那么便可以通过“黄牛”以低价卖回收成本,假设有卖得好的票,也可以通过“黄牛”以高价卖出获得更高的收益。下至个人用户,对于便宜卖的票可以低价买,对于买不到票的可以高价收;甚至还有一种操作是,一些演出的热门座位早已被锁定,变成“黄牛票”流向市场。慢慢的,这条利益链就越发稳固。
或许杨笠的这一行为,让大家看到了一种可能性。买到原价票不是奇迹,抵制“黄牛票”不是口号。但要彻底解决黄牛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抵制黄牛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不仅仅是艺人,演出主办方、票务平台、监管部门等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演出主办方应从源头上优化票务系统,杜绝技术漏洞,防止黄牛利用技术手段抢票;票务平台要加强对票务销售的监管,严格执行实名制,限制转售次数与条件;监管部门则需加大执法力度,对黄牛的倒票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提高其违法成本。
杨笠抵制黄牛事件,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演出市场票务乱象的黑暗角落。希望这束光能够引发更多的变革,让演出市场回归本质,让每一位热爱文化艺术的观众都能以合理的价格走进剧场,享受艺术带来的美好。
实习生 徐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