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第八届“古漕新韵”海峡两岸(江苏)青年文化艺术汇第一篇章“风华同溯”实践季成功举办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4 22:24:00

桨声灯影里,一场跨越海峡的文化对话在古老大运河上徐徐展开。7月18日至23日,第八届“古漕新韵”海峡两岸(江苏)青年文化艺术汇第一篇章“风华同溯”实践季在无锡、江阴、宜兴等地落下帷幕,两岸高校近百名艺术专业青年师生执青春之笔,共同书写了一段鲜活的大运河文脉传承故事。

寻迹江南,大运河文脉的时代采风

千年大运河的活态记忆,在青年学子的笔下重新流淌。

包孕吴越,太湖烟波与水鸟横飞被定格于画纸,水光潋滟化作永恒;荡口古镇石桥,青年们以水墨捕捉河道蜿蜒与廊檐画栋的精魂;惠山古镇石板路,寄畅园山池亭榭在墨色氤氲中慢慢显露;宜兴竹海绿波荡漾,色彩追逐着竹梢清风与叶间光斑的瞬息变幻。

采风足迹在大运河文脉上延伸,凝结成画册中一幅幅承载江南自然灵韵与人文厚度的作品。

台湾长荣大学王同学于“江南水弄堂”的科技光影秀中惊叹:“古运河风貌犹存,现代科技令历史‘活’现,这就是‘活态传承’的真意!”两岸青年眼中的水幕光影与年轻笑靥重叠,写下共同的文化记忆。

匠心永续,传统技艺的青春表达

非遗工坊成为激活文化基因的实验室。“水墨千年”风华雅集,两岸艺术家墨彩交融,共绘丹青,书法名家挥毫“古漕新韵”,笔力千钧;惠山泥人彩塑台前,青年创意为古朴造型注入新鲜活力;油纸伞面与漆扇之上,传统纹样与当代审美碰撞出灵感的火花;紫砂陶艺体验中,两岸学子从打泥条、划泥片起步,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不少作品更融入了独特的个人创意,赋予古老技艺青春面孔。

台湾艺术大学黄同学在“丹青新语”青年艺术家成长沙龙上展示自己的写生本:“笔墨或有差异,但对‘美’的感知、对中国书画传统的尊崇一脉相通。”这些亲手完成的泥人、紫砂与绘画作品,成为跨越海峡的文化信物。

创新视野,科技脉动下的文化共鸣

引领青年深入产业一线,感知传统与现代的同频共振。

在中信泰富特钢,智能流水线与高端钢材制造让台湾陈同学直呼“‘中国制造’在此可触可感”;在天江药业,“传统医药+现代科技”的创新之路和便携中药颗粒蕴含的科技含量令人赞叹;海澜集团展厅,从智能面料到高效电商,传统纺织业的华丽转身清晰可见;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巨型环幕生成的逼真图景,令台湾师生为大陆“科技赋能文化”的实践由衷点赞。江阴城市纪念馆内,从老照片里的渔村到现代化港口新貌的强烈对比,台湾赵同学不禁提笔写下“这里的发展了不起!”台南科技应用大学吴老师感慨:“无锡的活力印证了大陆经济腾飞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大运河水波载艺心,江南风物印深情

六天光阴里,两岸青年以眼观景,以笔传情,以心相印。那些共绘的画卷、同制的紫砂、并肩的时光,就像一片片拼图,拼出“一家亲”的合影。

当无锡博物馆、宜兴美术馆内丰富的现场教学逐次展开,当“今古华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上关于“守正创新”的思考彼此激荡,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悄然成形。

大运河不只是沟通南北的水运动脉,更成为联结两岸的文化纽带。青年艺术家们以当代视角致敬传统,在科技浪潮中传承创新,于笔墨交融间确认共同的文化基因——这场盛夏的文化艺术之行证明,当年轻一代在历史长河与时代前沿的交点上真诚对话,中华文脉的传承便拥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