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察|朱孝天李小冉删好友引争议:我们需要“关系断舍离”吗?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9 20:47:00
最近,朱孝天坦然表示“删好友很正常”,李小冉误删何炅频频登上热搜榜,明星们看似随意的社交举动,意外戳中了许多网友的神经,引发了一场关于人际边界与情感价值的全民讨论。这背后,不只是简单的“手滑”或“任性”,而是一场在信息过载时代之下,人们共同面临的心灵课题——如何在庞杂的社交网络中守护内心的宁静?心理学专家指出,按下删除键的动作,实则是现代人在复杂社交网络中寻求心理自救的普遍现象。
明星删友:社交边界下的心理密码
朱孝天在回应删除明道好友时直言:“我不是做生意的人不需要太多人脉,生活空间也很窄,和很多人没有交集。” 而另一边的李小冉“误删”何炅的事件,虽以乌龙告终,但其果断清理“想不起是谁”的联系人的行为模式,同样引发广泛共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南京12355心理专家智库成员、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思政高级讲师韩宁对此解读道:当个体的社交能力或精力有限时,主动缩减关系网络是一种本能反应,本质是拒绝情感透支。朱孝天的“人脉无用论”清晰地划定了他的社交舒适圈,只保留能带来实际情绪价值的关系。
而李小冉式的“误删”,则被专家视为强决断型人格的体现——这类人群更擅长快速识别并切割无效社交,以维护清晰的心理边界,即使面对潜在风险(如误删重要人物)也倾向于优先保证社交圈的“纯净度”。
专家还强调,明星虽然面临更大的公众舆论压力,但在权衡之后依然选择删除,恰恰说明这种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以实现“自我舒适度优先”的结果,其断舍离甚至可能比普通人的一时意气更为理性和彻底。
情绪价值:按下删除键的核心推手
为何“删好友”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心理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核心驱动力在于对情绪价值的需求与获得。“当一个人情绪不佳的时候,会选择跟一些过去的物品甚至人做告别。这种对人的断舍离,针对的是那些在生活中未能带来情绪价值或积极正面影响力的人,哪怕这些人只是短暂存在于某个瞬间。” 这种行为被专家定性为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救,如同定期清理房间的杂物,目的是为心灵腾出社交安全的空间,隔绝情绪消耗源。
这解释了为何普通人同样热衷于此。毕业时删除90%同学微信的大学生,以及换工作就清理前同事的职场人,他们的动机其实是一致的:追求朋友圈的“清净感”和“纯净感”,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切割,避免被无意义的社交信息淹没。而有的人在删除高中同学后遭遇同校同专业的尴尬经历,则凸显了年轻一代在社交筛选时的焦虑与试错。
专家进一步指出,现代人普遍采用“双微信策略”(工作号与私人号分离),正是将人际关系按“情绪价值产出比”进行精细化分类管理的体现——工作号承载“工具价值”,私人号守护“情感价值”。删好友与“断亲潮”:断舍离的集体觉醒“删好友”并非孤立现象,它已融入更广泛的社会思潮——“情绪价值优先主义”的崛起。
梳理朋友圈,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微博上万人投票显示,25%的用户会定期清理“不联系的好友”,40%因怕麻烦而保留。这反映了人们对社交关系质量而非数量的重新审视。
无论是清理饭局上添加的“僵尸好友”,还是疏远亲戚,都指向同一个心理诉求:在社交过剩的时代,夺回对自身情感能量分配的主导权。
当然,断舍离的另一端是被删除者的感受。“被梳理出去的人,可能会内心产生不适,他可能会。觉得有点失落感,或者说是被忽略感,那么这些被忽略感产生的话,有一些可能会比较在意,可能也会因此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韩宁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梳理朋友圈的话,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但是从个人情绪价值的发展和个人成长来看的话,定期的断舍离是有必要的。”
发现被删除者难免会产生失落感和自我怀疑,仿佛重要的情感纽带突然断裂。对此,专家的建议是看淡:“当今社会节奏快,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若三观不合,互删实则是双向解脱,无需过分介怀。让自己的生活更精彩才是最重要的。” 这为双方提供了一种豁达的心理出口。
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在信息轰炸与社交过载的当下,“删好友”这个看似微小的动作,实则是我们夺回心灵主权、守护有限情感能量的一种策略。它无关冷漠或傲慢,而是在复杂世界中,努力为自己营造一方情绪净土的时代智慧。毕竟,守护心能量,或许已成为现代人所能拥有的最后一份奢侈。
一点可操作建议
如何科学实践“关系断舍离”?理解了背后的心理动因,如何更理性地进行“关系断舍离”?心理专家提供了可操作的建议:
1. 设立“情绪价值”评估表: 定期审视你的联系人。自问:与此人互动后,我是感到能量充沛还是疲惫压抑?过去半年是否有过真诚、有意义的交流?朱孝天的标准——“经常聊天才是真朋友”——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参照。
2. 建立社交分层管理制度: 效仿“双微信策略”,明确区分不同社交圈层的功能和价值。将纯粹工作往来、信息传递性质的联系人归类于“工具账户”(如工作微信),而将能提供情感支持、深度交流的关系置于“情绪账户”(私人微信)。这种主动管理能有效减少信息噪音和情感消耗。
3. 选择“沉默离场”的智慧: 有的人在删除好友时高调宣布引发非议,低调操作往往比广而告之更得体,能最大程度减少对被删除者的伤害(即“关系暴力”)和自身不必要的麻烦。
实习生 徐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