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未来学与教育融合,大咖共探如何以教育赢得明天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6 20:57:00
日前,由译林出版社、未来学家俱乐部、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品牌“上图发布“和《竞争情报》杂志联合主办的“未来学•中国式答案:如何用教育赢得明天?”主题活动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以澳大利亚未来学家珍妮弗・M. 吉德利所著《未来》中英双语版的推出为契机,汇聚来自未来学与教育学领域的多位专家,通过主题演讲、跨界对话及现场互动,为公众系统解析未来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路径,共同探讨中国教育应对未来变革的可能方向。
本次活动的核心缘起——《未来》一书,源自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该系列涵盖社会、经济、科学、政治、文学、艺术等多元领域,自2008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至今,已累计推出150余个品种,成为国内读者接触前沿学科和通识知识的重要窗口。作为未来学领域的入门指南,《未来》精准契合了当下国内对未来认知与实践的需求,系统梳理了过去3000年人类的未来观与相关研究理论,以通俗的语言解析如何正确理解未来,为普通读者提供了走进未来学的钥匙。
中国未来研究会首席顾问、未来学家秦麟征教授在该书序言中强调,“未来可以通过行动和决策来塑造”。《未来》的出版为中文读者提供了理解、思考并主动塑造未来的重要文本与思想工具。译林出版社长期关注教育领域,本书不仅为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更引导广大学生家长及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未来素养的培养方式,将抽象的未来观念转化为可践行的成长路径。
在主题分享中,秦麟征教授提出,未来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时间维度的延续这一核心观点。他指出,未来观是个体或群体对未来的看法、态度、信念与预期的总和,决定了人们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未来观能帮助教育跳出传统思维定式,重塑教育生态,以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未来观强调跨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与技术环境。在谈到如何树立正确的未来观时,秦麟征教授指出,应通过观察历史脉络、分析发展趋势来预见未来,借助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预测模型,培养前瞻性思维,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卜玉华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切入,提出了技术发展已远超教育迭代速度的核心判断:“当前教育若仍以传统知识传授为核心,12年后走出校园的学生,将面临‘毕业即淘汰’的风险”。她指出,未来教育需要实现三大转型:从“教什么”转向“学会学习”,从“标准答案”转向“提出好问题”,从“知识消费”转向“知识创造”。
未来学家俱乐部联合发起人、未事咨询联合创始人胡镔,是未来学在教育与社会创新领域的实践者。胡镔分享了未来学落地教育的实践经验,他推动“无围墙学校”试点计划,倡导 “跨学科认知融合、知识转化为行动、激发个体主体性” 的教育理念:“未来不是预测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未来学的本质是‘行动科学’,要让每个人都成为未来的定义者,而非追随者”。
本次活动连接了未来学理论界、教育研究界与社会实践者,赋能个体应对不确定性,激发未来主体性。《未来》一书鼓励读者 “努力创造我们喜欢的未来”。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关于未来学与教育的思想碰撞,更像是一次未来素养的启蒙实践——它让更多人意识到,每个人都是未来的创造者,而教育,正是赢得明天的核心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