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以笔墨打捞记忆,以文学重述历史,《雨花忠魂》纪实文学丛书第六批作品发布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1 19:04:00

以笔墨打捞记忆,以文学重述历史。数十位作家辗转万里、伏案数载,在残缺史料中拼接英雄容貌,在沉寂档案与乡人记忆里唤醒壮烈往事。他们书写的是信仰史诗,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8月31日,“雨花忠魂”纪实文学丛书第六批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南京举行。该套丛书项目自2015年启动以来,稳步推进,至2022年已出版50部,现又推出10部,达到60部。而其最终目标是为百位雨花英烈每人立传一册,构筑一部恢宏的烈士精神史诗。

最新进展:

已出六十部,未来将加快进展力度

“这个项目始于2015年,到目前总共创作出版了六批60本。”8月31日“雨花忠魂”纪实文学丛书第六批首发式暨研讨会的举办,宣告这部丛书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从1927年至1949年的22年间,雨花台见证了成千上万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英勇就义。他们中只有1519人留下姓名,更多烈士的事迹与名字一同湮没于历史长河。《雨花忠魂》丛书选取百位最具代表性的雨花英烈,以“一人一册”的形式,为烈士树碑立传。百位烈士、百本图书,全面展示了雨花台烈士革命群像,更是对雨花英烈精神的深度诠释。

在致辞中,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介绍说,《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纪实文学》大型丛书,是按照江苏省委宣传部的部署,江苏省作协负责组织作家创作、出版的一项重大工程。为了确保作品的质量,省作协多次面向社会征集、遴选优秀的作者,组建了一支实力雄厚、满怀热忱的创作团队。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总编辑徐海在致辞中表示,“雨花忠魂”是一套兼具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大型非虚构纪实丛书。自2016年项目启动至今,总发行量超过50万册,未来这套书会出版100册。希望能在3-5年之后,完成该项目。“出版大工程的经验是越到后面越慢。所以我们希望能在未来加快100卷出版工程的进展力度。”徐海说。

抢救性挖掘:

跑遍8个省市,只求一个“信”字

最新出版的这十部图书,分别为姜辉麟、谢庆云、顾浚、黄樵松、李昌祉、高波、陈子涛、蔡寿民、陈仲亭、谭梓生等十名烈士树碑立传。

这十位烈士,年龄大多在30岁左右,他们牺牲时间距今已有七八十年,留下的原始资料寥寥无几。“他们的牺牲有一部分是壮怀激烈的牺牲在战场上,但更大多数是无声默默的牺牲,如果没有后人去追踪、考察、明察暗访,好多英雄的声音在百年之后就淹没了。”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说。

史料的匮乏给创作者带来很大的挑战。纪实文学创作要求“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烈士的人生经历、重要时间节点必须有史料支撑,不可虚构。

作家陈恒礼为撰写《正气贯长虹:高波烈士传》,远赴陕西米脂县寻找烈士足迹。在高波烈士的小学母校,只有宣传栏上几行简单的介绍;在米脂中学,厚厚的校志中仅留有半页纸的记载。“县党史办给了半页纸的高波烈士事迹简介,别的也没了。”

作家梁成琛为写作《壮怀激烈:顾浚烈士传》,他沿着烈士生活和工作的轨迹,跑遍了四川、湖北、江西、广东、湖南、浙江、江苏和上海等8个省市,查找党史和文史资料,走访了当年有关事件的知情人以及后代,同时查阅了顾浚烈士同时期以及同乡的相关佐证资料。

陈恒礼与梁成琛的经历是所有参与丛书创作的作家的共同遭遇。在写作期间,他们成为历史的侦探,辗转全国各地,走进纪念馆、档案馆,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寻线索;走访烈士家属,聆听口口相传的家族记忆;探寻烈士故居,感受英烈成长的环境。

严谨的考证态度,为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作家们的创作有了良好的根基。与会专家认为,这十部作品完成度非常高,“不只是为主题出版而写作的革命英烈的纪实文学,同时也是一本放在今天文学文本当中毫不逊色的一部优秀的作品”。

《雨花》杂志主编育邦表示,“很多烈士留下的都是只言片语,真正原始的官方资料都非常少,长的几百字,短则几十字,最后要写成一本书,留下的东西是信史,我觉得特别不容易。”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认为,《燃烧的云:谢庆云烈士传》这部作品是纪实性与文学性的结合,在严格遵循史料的基础上,作者没有止步于史料的堆砌,而是通过场景的重构和人物的刻画,让历史人物活了起来,让历史叙事既扎实又富有张力。《文艺报》总编辑刘颋高度赞扬《麟出云间:姜辉麟烈士传》,“作为女儿、妹妹、妻子、母亲和交通员,她各个层面气质和特征都有非常到位的表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既有温情,也有决绝,既有牵挂也有大义的机智、聪慧革命者的形象”。《雨花》杂志主编育邦被《红色足迹:陈仲亭烈士传》中的一棵树深深打动。他认为,作者去过当地实地调研,写了烈士老家有一棵树,“那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陈仲亭烈士受到挫折,会想到这棵树,我觉得起到特别重要的象征作用,象征着一个普通中国人追求进步,锲而不舍地探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一种精神象征”;东南大学教授张娟发现《革命之路:蔡寿民烈士传》这本书有着非常广阔的历史、地理的视野。“在整个空间叙事里可以看到,从常德的山水到最后蔡寿民烈士所牺牲南京的印刷所,地理位置的位移也暗含着革命的火种的传播轨迹。而作者寻着足迹重访旧址、采访后人,也使个人的记忆成为集体的记忆。”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主编李良认为,这些烈士牺牲时非常年轻,他们的传记可以视为一部青春叙事文本。这些著作,“既有官方史料的严谨性,还有微观细节的真实性”。

多维传播:

从纸质到荧幕,从文字到音视频

在信息爆炸、碎片阅读成为主流的今天,《雨花忠魂》这样的深度纪实作品有着特殊的时代价值。

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指出,雨花英烈大多是青春的生命,有较好的家庭出身和教育背景,却毅然选择革命道路。“他们值得铭记、值得书写,为了不忘历史,更是为了教育今天。”

评论家周红莉认为,《雨花忠魂》丛书既是给喧嚣时代注射的镇定剂。

在AI到来的时代,在传媒发展迅猛的今天,《雨花忠魂》有良好的纸质文本。如何让雨花英烈精神传播得越来越广?

徐海表示,丛书分批出版后,凤凰集团与文艺社积极协调资源,推进宣传发行工作。一方面下沉推广,覆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图书馆等渠道,并结合党史学习和红色阅读的要求,开展垂直化精准营销。另一方面,充分运用融媒体思维,把主题出版变成红色数字资源。包括与有声平台喜马拉雅合作,对“雨花忠魂”全系列图书进行有声开发,讲好雨花英烈故事。以图书为载体,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制作专题栏目,如《国家记忆》等。丛书故事也成为影视、舞台改编的重要素材。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觉醒年代》等热播剧的编剧龙平平建议将《雨花忠魂》转化为影视作品,扩大社会影响力。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斌表示,未来将依托龙平平工作室、雨花台红色文艺创作激励等平台,深挖红色富矿,深耕文艺创作,继续推出高质量的文化文艺精品。

从纸质到荧幕,从文字到声音,雨花英烈的故事正以多种形态传播出去,在新时代继续闪耀信仰的光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省作协供图)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