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刻意掩盖的罪恶:“荣”1644部队在南京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8 17:46:00
9月18日,电影《731》正式揭开神秘面纱。据媒体报道,该片未映先热,引发全民关注。
日本侵华期间,日军在中国设立5支细菌部队,“731”是其中之一。而在南京,日军也曾设立一支细菌部队,名为“荣”字1644部队,这个在编制人数上仅次于“731”的细菌部队,在中国南方犯下滔天罪恶。本期“微史记”周刊邀请到《侵华日军南京1644细菌部队研究》作者、湖南文理学院朱清如教授,为我们讲述“荣”字1644部队的罪恶历史。
一
记者:《侵华日军南京1644细菌部队研究》是您去年8月出版的学术著作,您在书中有很多考证,也为我们解答了诸多疑点。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在南京的这支细菌部队为何叫“‘荣’字1644部队”?
朱清如:写作这本书,最难的地方在于史料的收集,因为“荣”字1644部队在日本投降前,将所有文字材料几乎焚毁得一干二净,这为研究增添了难度,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有一些谜团未能揭开。
在书中,我对“荣”字1644部队的名称做了考证。它有多个名称,像“石井部队”“多摩部队”“荣1644部队”“玉部队”“登部队”……
其实它的对外名称是“华中(军)防疫给水部”,因其创始人为石井四郎,所以设立之初被称为石井部队,第二年改称多摩部队。1940年9月10日,日本军部下达命令,规定独立混成旅团、师团级以上的陆军部队用一到两个汉字为“兵团文字符”,属下部队用三到五码(阿拉伯)数字作为“通称番号”。“荣”字是日军华中方面军的“兵团文字符”。华中防疫给水部开始使用数字“通称号”后,这支部队便有了“1644”的编号,故此这支部队全称为“‘荣’字1644部队”。
1943年后,1644部队改由日军第13军管辖,“登”是日军第13军的“兵团文字符”,故此这支细菌部队从“荣”字改为“登”字。而为何是“1644”,具体有何含义?这个问题在学术界至今没有答案。
至于“多摩部队”“玉部队”这两个称呼,“多摩”、“玉”是同一个意思,《伯力审判材料》中文版将“玉部队”翻译为“多摩部队”。为何称为“玉部队”或“多摩部队”,仍需要进一步考证。
记者:“荣”1644部队是何时建立的?为何选址南京中央医院?
朱清如:就目前所知,“荣”1644部队是二战期间日军在海外的6支细菌部队之一,这6支细菌部队,有1支在新加坡,其余5支都设在中国。
1931年日军侵占东三省后,将东三省作为细菌武器研发实验基地,先后在哈尔滨、长春建立关东军防疫给水部(731部队)、关东军兽疫预防部(100部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又将细菌研发与实战基地扩至关内,在北京、南京、广州建成三支与“731”同一性质的部队,即华北防疫给水部(“甲”1855部队)、华中防疫给水部(“荣”1644部队)和华南防疫给水部(“波”8604部队)。后来又依托“荣”1644部队,在新加坡建立了南方军防疫给水部(“冈”9420部队)。
这几支细菌部队中,“荣”字1644部队的建制规模、细菌武器研发及实战能力仅次于“731”,编成后的人数也仅次于“731”。据统计,731部队有1836人,“荣”1644部队有1283人,“甲”1855部队有810人,“波”8604部队有665人。
关于它的建立时间,有几种说法,但据我考证,1939年4月18日日本天皇饬令大本营陆军部组建“荣”1644部队,因为石井四郎的高度参与,经过短短一个多月,到5月20日就编制完成了。
这支细菌部队选址南京中央医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央医院当时是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国立综合性医院。这座医院始建于1929年,主楼为杨廷宝设计建造。1937年,中央医院屡遭轰炸,损毁严重,但主楼尚存。医院配备是从美国买来的全套野战医院设备,硬件设施相对先进。日军细菌部队在哈尔滨、北京等地的选址也基本依从这个条件。
另外一个原因是南京中央医院交通便捷。我翻看过上世纪30年代的南京地图,医院马路对面就是明故宫飞机场,东面是汪伪中央军校,再往东就是中山门。
二
记者:荣1644部队是石井四郎一手建立的,这个人劣迹斑斑,可以说是日军细菌战理念的缔造者。
朱清如:石井四郎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读硕博期间,专门研究细菌学、微生物学等,毕业后做了军医。日本对外强烈扩张野心促成了他的细菌战理念。1925年,日内瓦会议以书面形式宣布化学战和生物战为非法,消息传到日本国内,却激起了石井四郎的兴趣,开始推动细菌战部队的创建。他还花了两年时间考察访问亚非欧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此期间,其细菌战理念开始逐渐形成。
在他之前,比如说一战时期,德国就使用过细菌战,但他们主要是针对牲畜。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对细菌战也有研究,像法国在1910年就开始了。应该说,这些国家的细菌战经验对石井四郎细菌战理念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记者:“荣”1644部队在南方有过哪些罪恶行径?
朱清如:“荣”1644部队主要进行鼠疫、斑疹伤寒、霍乱等多种细菌武器研制以及化学武器(毒气)生产。此外,还研究狂犬病、牙槽脓漏和蝮蛇、蜈蚣等含毒生物,为完成研发“工作”,他们在总部副楼频繁进行活人实验。在九华山东麓、太平门附近,日军建造一座细菌工厂,制造细菌武器、化学武器,同时生产血清疫苗。1998年8月18日至19日,在该工厂范围内,挖出几十具支离破碎并伴有浓烈刺鼻药味的头盖骨和尸骨,这是“荣”1644细菌战部队活人实验中受害惨死者的遗骸。据美国哈里斯教授的判断,在南京“荣”1644部队存在6年期间,在活人实验中所杀害人数至少有1200人。
实验之外,“荣”1644部队还参与了细菌战的实施。像1940年10月对浙东地区的鼠疫战、1941年11月对湖南常德的鼠疫战,以及1942年5月至9月对浙赣铁路沿线的多种细菌战。在对浙赣铁路沿线的细菌战中,“荣”1644部队还联合“731”在浙江义乌崇山村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细菌人体试验。他们先用飞机撒播细菌,让这个1000多人的小山村爆发鼠疫,后打着免费治疗的幌子,将该村村民诱骗至附近寺庙关押起来,进行活体解剖。短短两个月内,该村村民死亡382人,邻近村庄因感染鼠疫死亡近千人。而在完成人体试验后,日军又残忍纵火烧毁了山村。
日军发起的细菌战,不仅在当时夺取成千上万中国军民的生命,其危害与影响甚至还延展至数十年之后。
记者:“荣”1644部队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
朱清如:“荣”1644部队存在6年多。日本投降前后,“荣”1644部队接到命令,迅速销毁了一切罪证,在中国军队进入南京之前,该支部队人员全部被送回日本。这些细菌战罪犯在战后绝大多数人都逃过了惩罚,有的自己开立医院,有的出任日本科研与卫生机构的要职,有的甚至担任大学医学部教授。
“荣”1644部队前后共有六任部长,第一任是石井四郎,第二任部长为增田知贞,第三任部长是太田澄,第四任部长是佐藤俊二,第五任部长是近野寿男,第六任部长为山崎新。这几个人中,石井四郎的资料最为丰富。1945年8月石井四郎逃回日本,以“731”人体实验数据为筹码与美国达成交易,换取免于战犯起诉。1959年10月9日因喉癌死于日本。增田知贞也是“731”核心成员,在1947年的审问中,他以向苏联泄露机密为威胁,促成美国未起诉731部队成员,脱罪后在日本做了医生。佐藤俊二,在1944年3月离开南京,出任关东军第五军团军医处长。1945年8月被苏军俘虏,被判“禁闭在劳动感化营内,期限20年”。其余几人的资料相对较少,对他们的研究还有待更多新史料的发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