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宫折桂折的不是桂花?南师大学者考证:桂在宋代以后才是桂花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2 19:15:00
中秋将近,人们已经盼着桂香漫城,“桂”再次成为城市话题。但“蟾宫折桂”折的是桂花吗?“人闲桂花落”的“桂”是春桂?近日,南师大教授程杰考证出,“桂”在宋代以后才专指“桂花”,宋代之前的“桂”,指的都是樟科桂树。程杰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许多成语或典故都将不再是我们熟悉的样子。
清汪承霈《四时花卉》(桂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据程杰介绍,在中国古代,以“桂”为名的植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樟科桂树,广为人知的肉桂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类;一种是木犀科木犀,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桂花。对此明人张志淳《桂辨》有极简明的辨说:“桂有桂树之桂,有桂花之桂。桂树则《楚辞》‘桂酒’‘箘桂’之类,即今医家所用,取其气味辛甘,乃用其皮也;桂花之桂则诗词所言,今人家所植,取其香气馥烈,乃尚其花也。”而长期以来,人们在阅读古典文献时,未能辨别这一“植物同名不同实”的现象,更未就两者的先后关系有任何确切的论证。
据程杰教授在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杂志上《我国桂花起源考》长文,唐以前各类本草(医药)著作、史家记载、文学作品、文字解诂所说“桂”均为樟科桂树。樟科类桂树木材高大,树木、树皮、树叶等均具芳香气息,因而深受人们喜爱,并广为应用。桂树之木材可用于建造“桂宫”“桂殿”等建筑,制造“桂舟”“桂棹”等用具,制作“箘桂”“桂枝”等药材、“椒桂”“姜桂”之类日用香料,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重,于是,就相应出现了月中桂影、科举折桂、吴刚斫桂等美好传说与文人佳话。这其中未见有任何木犀科桂花的迹象,更没有任何可以前后披流溯源、梳理勾连的桂花欣赏与种植信息。
在长文中,程杰认为,从汉代《说文解字》到五代、宋初的各类字典辞书解释桂的植物之义,只是樟科桂树一种,别无他义。而到了宋末元初,“桂”的植物义项才在樟科桂树的基础上,又出一种“木犀科桂花”。
据程杰考证,我国文献最早的桂花信息见于宋太宗朝乐史《太平寰宇记》,该书记载明州即今浙江宁波特产,其中有“红木犀”,即开红花的木犀,也就是今天所说桂花中的丹桂。“木犀”是桂花最早的名称,是说其木材纹理似犀牛角,这表明桂花最初是因木材的应用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北宋中叶以来,人们发现的木犀资源越来越多,“岩桂”“九里香”“桂花”等别称相继出现,标志着芳香浓郁的特征与观赏价值受到重视。最终,“桂花”这个名称因其通俗易懂,逐步取代“木犀”,成为最流行的称呼。
“桂”为何会在宋代以后“张冠李戴”?程杰认为,这与樟科桂树、木犀科桂花两种植物盛衰变迁有关。唐以前,樟科桂树分布较为普遍,人们易于见到;而宋以来桂树难得一见。陆游有诗称:“丹葩绿叶郁团团,消得姮娥种广寒。行尽天涯年八十,至今未遇一枝看。”是说一生八十年,行遍天下,所见只是桂花,而却无缘一识桂树。而桂花枝叶、花朵形状以及四季枝繁叶茂的形象都与樟科桂树较为接近,桂花浓郁的香味更与桂树作为古老芳香之木的特性相吻合,因而被人们误认作桂。正是由于“假桂为名”这一误称,桂花也就顺势继承了传统桂树丰富的文化积淀,迅速提升了文化地位,至南北宋之交,桂花已广为人知,进入名花的行列。
桂树的叶子。朱明明 摄
如今,关于“桂”的成语或典故有很多,在厘清了“桂”在宋前宋后所指不同之后,这些成语或典故,或许要重新审视了。
比如,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唐以后,这个神话几乎家喻户晓。这里的“桂”在宋代以后多被作为“桂花”理解,至今依然如此。但按程杰的考证,这里的“桂”其实是桂树,并非桂花。
而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一句,历来有争议。争议点在于,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夜景,为何会出现“桂花”呢?有人解释为春桂。但依程杰的考证,这里的“桂花”当是桂树之花。桂树有多种,也有春末夏初开花的。依此解释,这句诗以后可不再争议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