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向太说一生最后悔是没早懂“慈母多败儿”,心理专家解析“痛点”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4 18:42:00

10 月 13 日,向太陈岚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视频,首次公开详谈次子向佑的成长经历,并结合自身经历反思家庭教育,提及 “慈母多败儿” 的感悟,引发公众对豪门子女教育及向佑个人情况的关注。


向太直播聊教育儿子“痛点”

“他觉得我偏心,其实我没有,我一视同仁,两个都一起拥有。”在向太的讲述中,向佑作为向华强与陈岚的次子,与兄长向佐共享顶级豪门资源,人生轨迹却截然不同。“同样的教育资源,一个就游泳冠军、打网球冠军,他就是浑水摸鱼,他就是要引起你注意,他的心态我不懂。”向佑与向佐一同前往英国留学,可他并未像兄长那样培养出自律意识,反而养成了 “花钱大手大脚、漠视亲情” 的习惯:当时他每月话费高达 2 万元,却从不主动联系家人,只有在需要钱的时候,才会表现出亲昵的态度。

“他犯了两件事,都是因为他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向太也吐槽,成长过程中缺乏边界的纵容,让向佑的人生接连遭遇转折性的关键事件。2015 年,他因与出租车司机发生冲突,不仅动手殴打对方,还口出狂言 “你知不知道我爸爸是谁”,最终因相关罪名被判入狱 6 个月。

除了法律纠纷,向佑的创业之路也面临挫折。向太曾为他铺设多条出路,先后出资支持他开设宠物店、经营餐厅,可这些项目最终都以亏损告终。令人惋惜的是,向佑曾展现过人的艺术才华,为女友创作作品助力其考入圣马丁艺术学院,向太见状提出为他聘请顶级艺术导师,却遭到拒绝。

“其实原谅等于放纵,让他变成一个大懒虫,没钱回家拿就好了。”向太因愧疚感过度满足他的物质需求,却没能为他建立起基本的规则意识,导致向佑将 “家族财富” 视为理所当然的后盾。他既不愿深耕艺术天赋,又缺乏经商能力,最终只能在 “躺平” 与 “暴富幻想” 中摇摆,慢慢沦为家族的 “隐形人”。向太在视频中无奈表示:“我尽了全力,却改变不了他的命”,这句感慨的背后,藏着豪门教育中 “物质能堆砌资源,却买不到成长” 的深刻无奈。

心理专家分析向太为何“端水难”

10 月 13 日,向太陈岚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视频,首次公开详谈次子向佑的成长经历,并结合自身经历反思家庭教育,提及 “慈母多败儿” 的感悟,引发公众对豪门子女教育及向佑个人情况的关注。

为啥同一个家里的孩子差别这么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南京12355心理专家智库成员,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思政高级讲师韩宁告诉记者,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不仅是生物学规律的体现,更暗含着发展心理学中个体独特性的本质。根据遗传心理学研究,同一对父母生育的子女在基因组合上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先天差异会通过神经系统的发育差异影响孩子的气质类型,如抑制型和非抑制型,在认知风格上也有差异,如场独立和场依存等基础心理特征,进而塑造出迥异的性格雏形。

即便成长于同一家庭系统,孩子们的微观生态环境仍会因差异接触理论产生分化。发展系统理论指出,每个儿童都会通过主动选择(兴趣导向)和被动接受(班级分配)等,形成独特的生态位。例如长子可能更早接触成人社交圈而发展出责任感,次子则可能通过与同龄人互动形成叛逆特质。这种环境差异会激活不同的基因表达模式,形成"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典型范例。

同时父母追求形式公平的补偿心理,往往陷入发展心理学中的公平悖论。当采用均等分配策略时,实质上忽视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化需求原则。例如,一个孩子喜欢蓝色,一个孩子喜欢绿色,在买衣服的时候父母为了公平选了蓝色的衣服,给孩子各买了一件。那么喜欢绿色的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公平,因此产生悲观情绪,认为父母不喜欢他。这时父母可能会觉得这孩子不懂事加以指责,最后会形成一种特有的家庭观念,给孩子们分别贴上听话和不听话的标签来定义他们,很可能会形成自证预言效应。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7-10岁儿童正处于"可逆性"认知阶段,会通过具体事件构建对公平的感知。此时若强制实施对称性对待,容易触发相对剥夺感,导致被忽视方产生情绪归因偏差,将客观差异解读为主观恶意。这种认知失调会引发家庭系统中的标签化循环。根据社会标签理论,父母对孩子的分类如听话和不听话会通过自证预言机制强化行为模式。得到积极标签的儿童会通过强化效应发展出更高自我效能感,而被负面标签的儿童则可能陷入习得性无助。这种分化符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与替代强化会持续放大初始差异,形成马太效应式的心理发展轨迹。

在外部环境中同伴群体的影响在青少年期达到峰值,其作用机制符合社会认同理论的群体内、外偏差。例如当同伴群体将叛逆视为一种很“酷”的象征时,他们会更加向往这种行为,根据认知失调理论,青少年会通过行为模仿来缓解身份焦虑。反之如果同伴群体将学习成绩优异当成“成功”的标志,那么青少年会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将自身归入重视学业成就的群体范畴,并产生强烈的群体认同感。依据认知一致性原则,他们会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模式,增加学习投入,努力提升学业成绩,以契合群体所认可的成功标准,进而获得群体内的接纳与尊重,巩固自身在该群体中的身份定位,缓解因寻求群体归属而产生的心理不确定性。那么这种群体动力可能引发分化效应,一个孩子可能通过顺从主流获得归属感,另一个则通过对抗性行为构建独特身份,形成家庭内部的同一群体不同文化的对峙。

因此,多子女家庭养育需要遵循差异化发展心理学原则:

1. 需求评估的生态化:运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包含微观如家庭互动、中观如同伴关系、宏观如文化价值观的多层次评估体系。

2. 公平感知的重构:借鉴公平理论中的程序公平概念,建立透明化的需求表达机制,如家庭会议制度。

3. 标签效应的干预:采用叙事疗法中的外化问题技术,将行为问题与个体身份分离,避免概念固化。

4. 同伴影响的调控: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识别关键同伴节点,通过替代强化引导正向群体互动。

这种养育模式要求父母具备心理灵活性,能够同时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中的界限设定和积极心理学中的优势视角,在保持家庭系统稳定性的同时,为每个子女提供定制化的心理发展支架。最终目标是帮助每个孩子建立独特的"自我同一性",而非在比较中形成扭曲的自我认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剪辑 周嘉楠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