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萌娃巧手承古韵,金箔绽华光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4 22:52:00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当诗中的沉静意境,遇见金箔的璀璨光泽,一场关于传统技艺的体验活动,在海安高新区实验小学的教室里悄然开展。近日,该校二年级10班的学生参与金箔非遗主题活动,亲手触摸薄如蝉翼、轻若晨雾的金箔,在一贴一捺的操作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帮助孩子们理解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活动特别邀请南通绳结非遗传承人、刘氏中国结第四代传人刘丽老师进行指导。她手持金箔向学生介绍:“这片金色的箔片,比头发丝还细,能随风飘动,是工匠们经过上万次锤炼才制作而成的,凝聚着传统手艺的智慧。”话音刚落,灯光下的金箔折射出细碎光芒,孩子们纷纷睁大双眼,发出此起彼伏的“哇——”声,满是对这项国家级非遗的好奇。

实践环节开始后,教室变成了热闹的体验现场。每个学生都领到一块绘有福龙或祥云图案的漆板,握着小镊子开始尝试金箔创作。他们跟着老师的示范,先用软刷清理板面,再小心地用镊子夹起金箔,轻轻覆盖在底稿上,最后用棉球按压平整。当揭开衬纸的瞬间,原本朴素的木板变得鎏金闪亮,金色纹样清晰显现,整个教室都显得格外明亮。

“我的小龙图案真好看!”“你看我的祥云是金色的!”孩子们举起自己的作品,兴奋地交流着,红扑扑的脸上满是完成创作的自豪。他们手中的金箔画,不仅是一次手工成果,更是与千年传统技艺近距离接触的见证,在心中埋下了了解非遗、喜爱非遗的种子。

这次金箔体验活动,就像一座连接传统与孩子的小桥。通过指尖的接触,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金箔的质感,也初步理解了“千锤百炼始成金”的含义。希望这份对非遗文化的印象,能留在孩子们的成长记忆中,助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