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超江苏|书法家谢少承:戎心墨情,纸上风华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5 16:37:00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著名书法家谢少承铺纸蘸墨,一气呵成,挥毫书就给“书超江苏”亚军队奖品。记者正欲喊好,他却端详了片刻,说“这个不行”。又重新铺纸,再度挥毫。想起有朋友说,曾亲见谢少承写一张撕一张,一直撕到了满意为止,不禁莞尔:这就是“完美主义者”谢少承,容不得一点点瑕疵。
近日,在他简单整洁的工作室内,他接受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的专访。
无心插柳
水库钓鱼时获知书法作品入围消息
2003年冬日的周末,水库浅水湾,一位军人手持海竿静静垂钓。手机响起,传来入围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获奖入围并需参加文化考试的消息。他压抑着激动的心跳,依旧不动声色垂钓,待到日落西山,从容收竿,回家闭门一连多天复习迎考,最终在90多位高手中夺得文化考试第一名。
这位军人就是谢少承。从战士到书法家,从军营到艺术学院,他走过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回忆着从喜欢书法的少年时代到如今声名远扬的书法家,谢少承说:“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基本就是无心插柳。因为喜欢书法,所以长期坚持下来,没有其他的想法,也不太考虑功利性的目的,书法就是我人生最大的爱好,所以就心无旁骛走到如今。”
谢少承与书法的缘分,始于年少时对“写写画画”的纯粹热爱。“小时候既喜欢画画,也喜欢写字,后来到了部队,画画就慢慢丢掉了,书法却一直没放下。” 回忆起最初的艺术追求,他坦言军营生活是自己书法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我确实要感谢部队,感谢军旅生活,是它造就了我。”
上世纪 80 年代初,他怀揣着理想入伍,彼时的部队对能写会画的人才格外重视,不同于如今依赖电脑办公,当时不管是办公场所美化还是文化宣传,都需要手工书写、绘制,如果能画画写字,那在部队里是很吃香的,正是这份“刚需”,让谢少承的书法特长有了用武之地。
刚入新兵连时,他因字迹工整被新兵连指导员选中调至运输连,谢少承开玩笑地说:“不像现在,大家都学会了开汽车,那时候能开个汽车是很难得的,如果说你能学会开汽车,等于说金饭碗端上手了。”谢少承的艺术特长没有埋没在开大车里,他的特长很快就被团里领导发现了,将他调至电影组当放映员。“在电影组的日子,每天都要和笔墨打交道,写标语、画幻灯,既是工作,也是练习。” 这段经历让他的书法技法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对书法的热爱。
从年轻时的爱好走向专业的道路,还是始于两次进入南京艺术学院深造的经历。第一次是部队选拔他进入南艺美术班进修,将近两年的学习不仅夯实了他的素描和国画基础,更让他学会用“绘画的比较法”审视书法的章法布局,为后续书法创作打下了基础。第二次则是通过全国统考考入南艺书法专业,这一次他系统地钻研书法理论与技法,“当时南艺的刘海粟老院长从国外带回来了好多书法、美术的书籍,我几乎每天下午都泡在图书馆里看,一本本的研读。” 这段沉浸式的学习时光,让他从“爱好书法”向“专业书法家”完成了关键跨越。
艺海求索
在传统与创新间探寻书法本质
在谢少承看来,书法是一门需要长期沉淀的艺术,没有捷径可走。“我现在每天还在坚持练字,不是为了追求什么成绩,而是习惯了和笔墨相处。” 即便早已成名,他仍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上,谢少承有着清晰的见解:“先入古,再创新,没有古的根基,创新就是无源之水。” 他认为,古代书法家能流传数百年,其作品中蕴含的审美规律与艺术高度,是当代人难以超越的。“王羲之 1600 多年来无人超越,不是因为他的风格过时了,而是他的字里有我们学不尽的东西:笔法的精妙、章法的和谐、精神的外曜。” 在他看来,临摹古人不能只追求 “形似”,更要领悟其背后的审美逻辑与文化内涵,“等你真正把古人的东西吃透了,再结合自己的精神气质、学养和时代风尚,自然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不用刻意‘求新’。”
对于“技法”与“学养”的关系,谢少承提出了“60%技法 + 40% 学养”的独特观点。他认为,青少年初学书法时,应集中精力打磨技法,一笔一画的起承转合、点画的质量、字形的结构,这些都需要靠时间和功夫“堆”出来,与学养关联不大;但当技法达到一定高度后,学养的重要性便会凸显。“书法到最后拼的不是技法,而是修养。章法的疏密、节奏的快慢、墨色的浓淡枯湿,这些都需要哲学思维、文史知识、生活阅历来支撑。” 他以王羲之为例,“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成就高,不仅因为他技法精湛,更因为他精通玄学、擅长清谈,这种哲学修养渗透在他的字里行间,才有了《兰亭序》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谢少承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给年轻的书法爱好者们一些入门临摹书法的建议,他强调要“先像后变”,“很多人临摹只追求数量,写了几百遍还是不像古人,那等于白写。” 初学者先集中精力临摹一本帖、一个碑,形成肌肉记忆和笔法习惯,“不要今天学王羲之,明天学张瑞图,他们的笔法和节奏完全不同,什么都学一点最后只会一事无成。” 当临摹达到“惟妙惟肖”后,个人风格的形成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你的性格、精神、学养会自然融入笔端,写出来的字即使像古人,也会带有自己的印记。”
诗书双修
被《唐宋词一百首》点燃的火花
谢少承在诗词创作上也成就斐然,这源于童年的启蒙。“我大概10岁左右的时候,哥哥从街上买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唐宋词一百首》,纸张古色古香,排版很古典。”
他被那些优美的词句深深吸引,从此爱上了古典文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的作文一直是同学中出类拔萃的,“老师经常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来读”。
高中时,看到有同学写《沁园春》词,他萌生了创作欲望。大学期间开始尝试写诗,后来得到徐州书法家协会主席王冰石老师的指导,正式走上了诗词创作的道路。
他的诗词才华在国家级大赛中得到了验证。在第五届 “诗词中国” 传统诗词创作大赛四万八千多件作品投稿中,他的一首古风获得二等奖,三年后的第六届比赛,他的作品又获得二等奖,这所有获奖律诗中排名第一。
“虽然诗词创作还有提升的空间,但写出的东西能够得到专业界的认可,我很欣慰。”
谈及书法家如何捕捉时代精神,谢少承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你在这个时代,在这个染缸里面,肯定多多少少要被这个时代所侵染。”
他反对刻意追求所谓的时代之风:“笔墨当随时代,这种时代风尚完全是自然的嵌到你的生活里面,你的思想里面,你的一笔一画里面。”
传承之道
有兴趣,才能走下去
作为首届“书超江苏”全民书法超级联赛的评委之一,谢少承也十分关注书法在普通书法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他注意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子女的书法教育,但对于如今青少年书法学习的现状,他既感到欣慰又难免有些担忧。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让青少年接触书法的渠道更多元了,“以前我们想学书法,连好字帖都找不到,现在打开短视频,就能看到各种书法教学视频,条件比我们当时好太多了。” 但他也指出,短视频平台“重形式轻内核”“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不容忽视,“很多视频只追求视觉效果,比如用夸张的笔法‘炫技’,却忽略了书法的本质。青少年如果跟着水平不高的人学,很容易误入歧途。”
在青少年书法教育培训过程中,一些家长“急于求成”的心态同样值得注意,谢少承认为这是家长拔苗助长。“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书法,就希望能尽快获奖、拿证书,将来成为‘大师’,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忽略爱好才是最大的动力。” 他以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为例,“小时候写得好,不代表能一直坚持下去。我见过很多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的年轻人,写得都好得很,我自己看了都惊叹,但后来因为各种诱惑放弃了,现在早已不知所踪了。” 因此,他建议家长首先培养孩子的兴趣,“只要孩子喜欢,即使暂时没获奖,也能长期坚持,如果没兴趣,再逼也没用。”
对于如何通过新媒体正确传播书法文化,谢少承给出了具体建议:一是“找高手”,“让孩子跟着专业书法家的视频学习,比如学楷书看谁的视频、学行书看谁的视频,先咨询老师再选择”;二是 “重内核”,“多关注讲解笔法、理论、文化背景的视频,少看带有江湖性质的‘炫技’内容”;三是“勤实践”,“视频只是辅助,真正的进步还是靠自己动笔写,每天坚持练半小时,比看两小时视频有用”。同时,他也再三强调“坚持”的重要性,“干任何事都要坚持,书法更是如此。十年磨一剑,不是说说而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冯秋红
视频|沈昭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