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新书|我们能不带对立情绪地谈论女性主义吗?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1 16:12:00

当网络热帖的评论区充斥着性别对立的“激情发言”,当“女孩子就要富养自己”“女生千万不能做家庭主妇”“大女主就要断情绝爱”等极端言辞病毒式传播,这些仇恨情绪大于理性思考的论断,真的就是女性主义吗?近日,译林出版社推出加拿大哲学家卡萝尔・海所著的《女性主义不是什么》,她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卡萝尔在20来年的教学研究生涯中见识到了各种各样对女性主义扭曲的、简化的、别有用心的误解,她说:“我花了很长时间像打地鼠一样挨个地澄清人们对女性主义的误解,最后总结出了一整套技巧,可以让怀疑者放下戒备,听一听女性主义到底是什么。”卡萝尔·海提供了历史视角、政治意识和哲学见解,打破了人们对女性主义的困惑,为我们提供了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的世界所需的分析工具和参与技巧。”

《女性主义不是什么》是一本短小精悍的书,卡萝尔不求面面俱到,只谈关键问题。她冷静地梳理19世纪以来的三波女性主义浪潮,指出各自的贡献和缺陷,并总结出大众对女性主义者的两种刻板印象:愤怒派和女子力派。

愤怒派是一群处处找茬,只想着诋毁男性,收缴女人的化妆品和高跟鞋的恶女,这种刻板印象的问题在于,它将女性因正当的抱怨而产生的合理愤怒,歪曲成了一种人们习惯性忽略的、夸大的恐慌,从而无法让人倾听她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但女子力派也有问题,这种更亲切、更温和的版本表示可以在不惹恼任何人的情况下为女性赋能,但当女性主义沦为自我关怀、自我沉溺的营销策略和生活方式,它就失去了力量,轻易地被消费主义收编,变成了“买买买”的理由。

那么,如果这两种流行的版本都不是女性主义,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它?卡萝尔将我们带到女性主义哲学的核心地带——压迫,并借助四个比喻帮我们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鸟笼的比喻强调了压迫不针对个人,而是根据人们所属的社会群体而“看人下菜”;无形背包的比喻说明了压迫通常不是个体有意的过错,而这会影响我们如何看待特权和责任;全景监狱的比喻说明了受压迫者如何把压迫内化,并转而压迫自身。交叉路口的比喻让我们看到,压迫很难归因于某个单一因素,难以被简化。

在习惯了简化和“二极管”思维的互联网时代,正视问题的复杂性才是避免被洗脑的唯一出路。

卡萝尔进一步指出生理性别也与社会建构有关。卡萝尔打破了人们认为女性主义研究者永远怒气冲冲、一本正经的印象,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看到两性刻板印象的荒唐。就像《出版人周刊》的评价:“卡萝尔·海用直白的术语和一丝带有冒犯的幽默,成功地阐明了抽象的、往往发人深省的概念。”更难能可贵的是,卡萝尔不像许多简化版女性主义者一样,一味肯定女性的选择,而是严肃地提醒女性要看到自己对当前局面的责任。不空谈理论,提供即拿即用的实践工具包,讲女性主义的书容易陷入概念和论证、抱怨和控诉的漩涡,或者走向理想化的乌托邦,但卡萝尔深知“谁也不想读一本只会不厌其烦地诉说这个世界有多么不堪的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沈昭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