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从亲情诗歌扩转向自白诗歌,龚学明最新诗集《血地》出版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4 16:44:00

龚学明的最新诗集《血地》近日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血地》诗集以其独特的诗歌语言与情感深度,展现诗人对自然、生命、岁月的哲思与感悟。本书面向诗歌爱好者、文学研究者、文化艺术领域从业者及追求精神内涵的读者群体,打造具有收藏价值与文学影响力的精品诗集。”精美的深绿色封面上,著名书法家言恭达先生题写的书名“血地”两字经烫银处理,异常醒目,耐人寻味。

诗集《血地》是当代诗人龚学明继《爸爸谣》《月光村庄的妈妈》等亲情诗集之后,又一次推出的诗歌力作。他的献给父亲、母亲的亲情诗情感真挚,曾感动了许多读者。《血地》中的诗歌写作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转向更大的题材领域,通过回忆性写作,关注童年更多的生活题材。借鉴美国后现代主义的“自白派”写作,他倾力挖掘个人早年生活、家族内容,从而使自己的写作从亲情诗歌扩转向自白诗歌。

诗集共分四卷,分别为“卷一  血地,充沛的阳光照射出秘密”;“卷二  异乡,让他记住名字里的身份”;“卷三  长调,善感的人事不去深谈”;“卷四  发现,手抄本中藏着的青春啼血(龚学明1986—1987诗歌)”,收录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到近几年来创作的诗作198首(章),诗歌有长诗也有短制,内容有写故乡的,也有在异乡回望故乡的,还有在异乡的生活内容的抒发。作者围绕着“我”的大跨度时间记忆,以众多的细节、场景作为诗歌和诗意的基石,以关注生命和生死为诗歌重点,其间糅杂着喟叹、哲思、悲悯情怀。

收入本诗集的一些诗歌,是作者写作上的一次探索。从惯常、熟稔的抒情写作和智性写作,转向叙述性写作,以更平静的口吻、更丰富的细节、更舒缓的节奏,达到诗意和诗性的展开,帮助阅读者更容易地进入诗歌和读后的获得。自然,这些具有后现代色彩的诗歌仍注重言外之意,催人思考,设法打动阅读者,这些是作者最看重的创作追求。

值得一读的是本诗集中的“卷四  发现,手抄本中藏着的青春啼血(龚学明1986—1987诗歌)”。这些诗歌是作者22岁、23岁时的作品,作者大学毕业而生活初定,不能归家成为事实,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已跃然纸上。一次偶然的发现,让这些封存40年的诗歌重见天日,收录于本诗集中,契合诗集《血地》的主旨。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现代汉诗研究所所长王珂教授以《现代亲情诗写作的典型范例》为题欣然作序,扬州大学中国诗歌创研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罗小凤教授写下万字长评,题目是《在叙述性写作中建构“个人历史”》。

王珂教授说,正是“亲情诗”把诗论家与诗人联系在了一起,我俩成为了“亲情诗战壕的战友”。龚学明成了“中国亲情诗现代主义写作第一人”,在中国诗坛刮起了“龚学明亲情诗写作旋风”:不仅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亲情诗,还出版了五部诗集……这些诗集受到读者欢迎,得到了学者的认可。2023年,诗集《月光村庄的妈妈》获得江苏省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还获得了“第八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文本奖”。在文末,他说,《爸爸谣》是龚学明的代表作,《血地》更是他的代表作。

罗小凤教授说,近年来,龚学明一直专注于亲情诗写作,出版了《爸爸谣》《月光村庄的妈妈》等诗集,曾引发诗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龚学明曾自陈其亲情诗写作来源于“一个诗人对于个人历史的敏感”,其新诗集《血地》同样延续这种“对于个人历史的敏感”,并拓展了“个人历史”的内涵,不再局限于亲情,而是涵括了个人的童年经历和家族历史,并涉及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我”身份的探寻。从某种意义上可说,《血地》是龚学明对于自身的一部诗体自传,是一部个人生活史或生命史的自白,是其对“个人历史”的书写与建构。

她还说,龚学明在《血地》中以叙述性写作的方式,对个人历史的源头进行追溯,对个人生命的历程进行回想,并通过探寻生命意义、思考时间与死亡、追寻“自我”身份对个人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拓深,由此建构出一幅极具个人性的“个人历史”。这不仅是诗人对个人生命历史的一种诗意化表达,亦提供了一种审视生活、反思自我的视角,在当下的诗歌写作中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

凤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