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傅抱石《蝶恋花》珍贵手稿首露真容,学者齐聚南京揭秘“诗意画”巅峰之作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6 15:16:00

2025年11月15日下午,“新中国时代中国绘画探索之路——以傅抱石及其创作的主席诗意为例”主题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金鹰美术馆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北京保利拍卖策划,吸引了众多艺术界专家学者、藏家及艺术爱好者到场。活动的最大亮点,是傅抱石创作的主题巨制《蝶恋花·答李淑一》诗意画的第四稿与第五稿,以及一系列珍贵的创作手记首次公开露面,引发了学界与收藏界的极大关注。

研讨会由北京保利拍卖中国书画艺术总监殷华杰先生主持,并邀请了著名鉴定家、藏家萧平先生,江苏美术馆研究员万新华先生,江苏画店创始人邵志坚先生,傅抱石纪念馆馆长黄戈馆长等重量级嘉宾,共同深入探讨了傅抱石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新中国绘画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巅峰之作: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天才结合

研讨会在萧平先生的精彩发言中拉开帷幕。他系统梳理了傅抱石艺术生涯的两个重要时期:在重庆金刚坡下形成个人风格的“第一高峰”,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笔墨当随时代”的“第二高峰”。萧平先生指出,傅抱石与毛泽东诗词的豪迈浪漫气质高度契合,而《蝶恋花》正是其第二阶段创作中,以人物为主的“精心之作”“巅峰之作”。

“这首词天上地下,现实与神话交织,如何用画面表现是一个巨大挑战。”萧平先生详解了画作的构思:飞舞的杨柳直上重霄九,嫦娥舒袖、吴刚献酒,泪飞化作的倾盆雨下,是插满红旗的万里江山。他特别揭示了傅抱石独特的“水法”技巧——通过多次泼洒胶矾水制造防水效果,再行渲染,从而创造出层次丰富、雨雾迷蒙的奇幻效果。

学术揭秘:一部鲜活的创作“纪录片”

万新华研究员则从美术史研究的角度,为这两件作品提供了清晰的学术定位。他介绍,《蝶恋花》的创作源于1958年为参加苏联“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的政治任务,傅抱石对此倾注心血,目前可知共创作了七稿。本次呈现的第四、第五稿,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尤为珍贵的是,画作旁附有傅抱石亲笔写下的九条修改意见,如同一部鲜活的创作“纪录片”。

傅抱石《蝶恋花・游仙图》第四本局部

傅抱石《蝶恋花・游仙图》第四本局部

殷华杰总监在现场展示了这些珍贵手稿,包括傅抱石对题款位置、诗词布局、人物色彩(如嫦娥领口改用朱砂与下方红旗呼应)、空间关系(将吴刚推远以突出嫦娥)等细节的反复推敲。万新华指出,这些实物证据不仅更正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误判,更让后人得以窥见大师严谨的创作心路。他强调,傅抱石是毛泽东诗意画创作的开创者与理论总结者,其实践对中国画在新时期的转型具有典范意义。

市场印证:新金陵画派旗手的价值标杆

江苏画店创始人邵志坚先生从市场角度肯定了傅抱石作品历久弥坚的艺术与收藏价值。他将傅抱石的创作归纳为三个备受市场推崇的阶段:重庆“金刚坡时期”、新中国“写生时期”以及“毛主席诗意画时期”。邵志坚表示,傅抱石作为新金陵画派当之无愧的旗手,其作品始终是市场的“硬通货”,而《蝶恋花》这类融合了极高艺术造诣与鲜明时代特征的巅峰之作,更是价值标杆。他相信,此次露面的两件珍品必将获得市场的认可与追捧。

时代启示:诗心画意与文化传承

傅抱石纪念馆馆长黄戈教授则从创作精神层面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这两件作品不仅展现了傅抱石高超的“抱石皴”和“水法”,更体现了传统中国画最核心的“诗性”与“画意”的结合。在傅抱石的系列草稿中,可以看到一位艺术家对“经营位置”的极致讲究,以及将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融合的探索,这对于当代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傅抱石《蝶恋花・游仙图》 第四本

研讨会的最后,萧平先生再次升华主题,指出傅抱石的本质是一位具有“诗人情怀”的文人画家。他的画作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艺术的“第一层次”,核心在于其作品中贯注的诗性、主观精神与文化修养,这使他超越了技术层面的“能品”,而达到了“神品”的境界。

傅抱石《蝶恋花・游仙图》 第五本

据悉,这两件珍贵的《蝶恋花》稿本及创作手记将于今年秋季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中亮相,它们不仅是艺术市场的焦点,更是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深度理解傅抱石的艺术世界和新中国美术历程,提供了又一扇精彩窗口。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