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城35场,原创舞蹈剧场《春之祭》2025巡演收官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7 10:55:00
昨晚,由江苏省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的原创舞蹈剧场《春之祭》在国家大剧院迎来了2025巡演收官的最后一场,这是一场贯穿四季、行经十二座城市的艺术远航。
1913年,巴黎。《春之祭》的首演如惊雷划破夜空,开启了现代艺术的新纪元。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 原创舞蹈剧场《春之祭》以中国式阐释与现代美学,为观众重启这场关于艺术与生命的穿越时空的对话。
![]()
这部全新创作的舞蹈剧场作品,跳出传统改编框架,将背景聚焦于20世纪上半叶赴法求学的中国青年艺术家群体。剧中循着林风眠、徐悲鸿等大师的足迹,用鲜明新颖的舞蹈语言与诗化意象,交织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生动展现了先辈艺术家在逆境中坚毅求索的精神风貌。
舞台之上,背影决然远行。留法青年的身影穿行于巴黎的咖啡馆与沙龙,在古典的庄重与先锋的狂想中汲取灵感。新与旧撕裂、中与西碰撞、现实与梦境交织——他们在时代的激流中执炬前行,直至缪斯降临,将每一个求索的瞬间凝结为永恒。当现代音乐的浪潮渐远,一缕东方的乡愁如月光般流淌而入。松节油的气息化作江南的薄雾,在漂泊的尽头凝聚成精神的归处。
![]()
手稿堆叠,曲谱漫卷,当最后一缕音乐消散在剧场中,未竟的追寻依然在舞台上回响,在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激荡中,寻得自我坐标。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致敬,更是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接力。
记者从江苏大剧院了解到,2025年,舞蹈剧场《春之祭》从南京出发,途经苏州、沈阳、南通、重庆、西安、武汉、杭州、广州、上海、天津,终抵北京。南下北上,十二城,三十五场。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踏上巡演之路,《春之祭》“漂流瓶”活动开启,从苏州站启程,最终抵达北京收官站。观众在明信片上写下观剧感受,投入信箱,由下一站的观众亲手开启。以纸为舟,载满一路的共鸣与感动,也见证了这场贯穿四季的艺术旅程。
![]()
巡演一路,亦是对话一路。导演李超对此感慨最深:“让我欣慰的是,《春之祭》依然保持着100年前那种先锋状态。随着演出体量的增加,作品慢慢发酵后,越来越多人开始认同‘舞蹈剧场’这种形式,更多人关注到《春之祭》这个题材。最让我荣幸的是,通过这部作品,更多观众认识了林风眠、梅兰芳、徐悲鸿等艺术先驱。这个题材和触动我的那些声音,在100年后依然在社会上激起回响,连接着先驱的身影与当下的青年创作者。这是让我很幸福的地方。”
一路上,观众们的回响也成为跨越时空的共鸣。有观众说,这是一部非常“另类”的舞剧,“中国的舞台上正需要这样的表达,而江苏大剧院与李超率先做到了”。从作品本身来看,《春之祭》与《波莱罗》一样,是世界舞蹈领域的两座高峰,如同艺术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所有编舞家到了一定阶段都想挑战的经典,“在我看来,导演李超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春之祭》就像一场全球编舞家的‘命题游戏’,关键在于如何做出不一样的解读、展现不一样的思维。李超导演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有意思。”而且整个舞剧的视觉系统——包括舞美、服装、灯光与多媒体,都非常高级。音乐也相当出色,“刘彤老师的音乐令我印象深刻。斯特拉文斯基的原作虽已逾百年,至今仍具挑战性,可见其艺术能量。但原曲长度不足以支撑整场演出,因此当代创作者必须思考如何与之对话。刘彤老师选择了以柔克刚,这种处理非常高级。”
还有观众给出了自己的解读:“舞蹈剧场《春之祭》是一部信息密集、能量丰沛的作品。聚焦于上世纪初,一群中国青年艺术家远渡重洋,在巴黎这座世界艺术之都寻找自我与艺术的出路。舞台呈现极具感染力——轮船轰鸣声象征着他们被抛入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环境,沙龙中的文化交融场景令人印象深刻,精准地传达出那一代人所经历的现代世界观与艺术观的洗礼。徐悲鸿、林风眠、徐志摩等艺术先驱的身影一一浮现,既是在讲述百年前的故事,也体现了编导对那个时代深情的回望。”
有观看了11遍的观众“爱喝橙汁”则留言说道,《春之祭》在他心中的地位是无法被撼动的,“就像最后那段字幕说的那样,还有更璀璨的春天会在前面绽放。也是一次一次观演,在剧场内与演员老师对话,让我更加认识到,好的艺术是可以走向人类和时代的。就像最后一场,演员回归本真与最初,打破第四堵墙走向观众的时候,他们不仅仅是走向观众,更是走向时代回归时代。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很高兴能看到这样的作品。”
江苏大剧院总经理、舞蹈剧场《春之祭》出品人廖屹表示:“《春之祭》仍是一部长青的作品。明年,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打磨提升,以更好的形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