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江苏徐州:打造“大国重器+文化符号”独特矩阵,向世界递出“智造名片”

来源: 徐州日报

2025-05-25 17:01:00

  本报记者 王正喜 马思为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国重器,遇上“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千年汉韵——这一深植于城市血脉的文化符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5月23日,第七届徐工国际客户节在徐州落下帷幕,这场集硬核科技、文化盛宴与全球商机于一体的盛会,向世界递出一张璀璨的徐州“名片”,让全球目光聚焦这座古今交融的魅力之城。 

   

  文化破圈 

  徐州更自信地拥抱世界 

  汉画像石的斑驳纹路里沉淀着两汉文化的基因,云龙湖的潋滟波光中倒映着现代都市的灵动;淮海科技城的玻璃幕墙则折射出科技创新的璀璨未来…… 

  当第七届徐工国际客户节在“5·20”启幕,徐州以“彭城有朋,共赴山海”的热忱向全球客商展开了一幅“文化为墨、产业为笔”的时代长卷。 

  在徐工国际客户节这场文化与产业的对话中,徐州找到了独特的“破圈”密码。 

  将工程机械展示嵌入彭城七里等文化场景,通过《徐工赋·四海华章》等精彩节目,实现了“钢铁巨兽+水墨汉韵”的跨界融合。 

  潘安湖音乐岛非遗展演现场,50余家徐州民俗小铺与徐工文创展区一同向世界讲述徐州“守正创新”的文化叙事,打造出“大国重器+文化符号”的独特矩阵。 

  客户节开幕式上,2000架无人机组成的编队通过视觉语言打破文化隔阂,“徐工符号”与五大洲标志性建筑“从天而降”,在光影流转间展示徐工“全球价值共生”的理念。 

  从几内亚西芒杜铁矿到沙特未来城,从欧洲风电场到印尼矿山,作为徐州制造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徐工用精准的市场洞察与极致服务,在全球客户心中筑起信任基石。要真正融入国际市场,仅靠单个企业“走出去”是不够的,徐工的开放哲学,在于构建“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双向奔赴。 

  连日来,2000余名海内外宾朋,在云龙湖畔欣赏汉乐表演,在博物馆领略楚汉雄风,再走进智能工厂观看无人化生产线,这种反差,让文化认知从平面的符号感知,升华为立体的情感共鸣,构成了徐工独特的品牌记忆。 

  连续三届参加客户节的印尼经销商李德华,用“来了还想来,来了不想走”道破了徐工的魅力密码。如今,对许多海内外经销商而言,徐工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商业伙伴,更成为承载着文化认同的情感符号。 

  从汉代丝绸之路的文化辐射,到今天“一带一路”的产业联动,徐州始终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在文化破圈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城市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楚韵汉风”遇见“全球智造”,当“彭城烟火”拥抱“五洲宾朋”,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奔赴中,徐州向世界展示着一个自信、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 

  文化认同 

  “一号产业”加速走向全球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的国际盛事,徐工国际客户节早已超越传统商业活动的边界,成为全球文化交融的生动场域,更是徐工与世界伙伴携手共进、擘画未来的价值纽带。 

  一马当先,方能引得万马奔腾。这份跨越山海的重托,驱动徐工从淮海大地走向五洲四海,让“XCMG”扎根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一号产业”——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不断释放品牌效应,成为徐州制造闪耀世界的金色名片。 

  徐工集团、徐工机械董事长、党委书记杨东升认为,真正的伙伴关系不是简单的商业交易,而是共同破解施工难题的技术同盟,是相互成就的价值共生。 

  这一理念,深刻体现在徐工对满足客户需求的极致追求中。 

  客户施工现场的每一个痛点,都是徐工技术创新的起点。静默施工、智能化协同操作、无人化集群施工……徐工“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秀的不只是机械的力量美学,更是徐州制造连接世界的温度与远见。融合科技震撼与人文温度的“超级SHOW”,不仅是徐工向世界递出的新名片,更让“工程机械看徐州”的共识愈发清晰。 

  沙特阿拉伯客商阿普杜勒感慨道:“这不仅是设备演示,更是一场未来工地的预演。”而这场预演的主角,正是徐工和他的全球伙伴们,他们正携手定义下一代工程施工的范式。 

  当技术合作达到新高度,文化交流也随之成为深化情谊的重要方式。 

  用世界的语言,讲好徐州制造的故事;以文化的纽带,连接商业的价值。5月21日,五大洲60名运动爱好者与徐工联队展开的篮球、乒乓球友谊赛,挥洒的不仅是汗水,更是跨越国界的情谊。 

  一项项充满活力的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丰富了客户节的内涵,也见证了徐工国际客户节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从首届300人到如今2000多位全球客商云集,连续七届的徐工国际客户节,恰似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跃升。 

  作为客户节的开创者,徐工机械副总裁刘建森满怀信心:“徐工国际客户节不仅是徐工的IP,更是徐州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随着接待能级的提升,万人盛会的愿景触手可及。” 

  面向未来,杨东升表示:“我们确立了新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规模再翻一番,国际化收入占比达60%以上。为此,我们将持续加大全球化战略的推进与落地实施,推动从全球布局向全球整合运营转型,从传统的制造型公司向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转型。” 

  从徐州出发,向世界进发!徐工国际客户节架起了一座徐州与海外宾朋交流与沟通的桥梁,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推动以徐工产品为代表的“徐州制造”加速走向全球。 

  文化出海 

  漂洋过海唱响“大风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更是企业发展的深层动力。数千位海内外客商带着对徐州工程机械的好奇而来,却在触摸徐州千年文脉的过程中,读懂了徐工品牌背后的文化基因,更在“文化出海”的创新叙事中,建立起对徐州企业的深度信任。 

  城市文化的繁荣,是企业发展的肥沃土壤。近年来,徐州围绕文化强市建设,传承保护历史文脉,打造彭城七里,打响“国潮汉风”“快哉徐州”文旅品牌,成为向世界展示汉文化的重要交流窗口和区域精神文明高地。这些文化成果,不仅塑造了城市的独特气质,更为企业注入了文化内核,让文化与经济形成了良性互动。 

  文化走出国门,离不开高效通达的开放脉络。作为全国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徐州充分挖掘自身区位与资源优势,构建“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立体化”的平台体系,全力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产业地标”到“世界会客厅”,徐州让世界目光再次聚焦。“大通道”带动“大开放”,既为产品“走出去”铺就道路,也为文化“传出去”搭建桥梁。当文化与开放的力量汇聚,便化作企业“出海”的强劲东风。 

  如今,全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规模超160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20%以上;集群国际化收入占比42%,其中徐工集团国际化收入占比超46%。据徐州市商务局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徐州工程机械行业重点企业进出口额同比增幅近18%。 

  但文化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企业还需深刻洞察海外观众的文化需求,依托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持续开展跨国文化交流合作,创新“文化出海”模式。 

  将工业文明与历史文脉深度融合,徐工文创推出工程机械模型系列、汉韵文创系列、流浪地球系列等六大品类158款文创产品,与徐州非遗在此交相辉映,打造出“大国重器+文化符号”的独特矩阵。这种创新实践,为海内外客商了解徐工、了解徐州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从文化传承到产品创新,最终汇聚成“文化出海”的新图景。从机械轰鸣的生产线到古韵流淌的汉文化街区,徐工国际客户节勾勒出文化出海的新范式,以产品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用科技赋能表达,让世界在触摸徐州制造硬度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 

  “大风歌”的旋律随着徐州制造漂洋过海,带走的不仅是中国制造的卓越品质,更是一个千年古城走向世界的自信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