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重”建设“加速跑”,澎湃发展新动能
来源: 宿迁网
2025-08-04 22:21:00
交通、水利、能源、城市更新……今年以来,我国以“两重”项目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一项项重大工程不断刷新“进度条”。
“铁轨纵横”绘新篇,交通先行建新功。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交通作为经济发展的“开路先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作为全线首个开工项目,将武汉、襄阳、宜昌三地纳入“一小时交通圈”,并与既有铁路网共同构建“武汉往返武汉”的高铁环线。这一创新布局打破了传统城市间的空间壁垒,推动人才、技术、资本在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间实现“无障碍流动”。当高铁列车以三百公里时速穿越江汉平原,其承载的不仅是出行便捷,更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两重”建设在交通领域的发力,极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有力推动了产业梯度转移与要素优化配置,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大国重器”筑根基,重大工程支撑发展。重大工程通常涉及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它们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建设这些工程,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加稳定、高效的基础设施服务,从而加快国家的发展步伐,提升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从东海之滨的上海港洋山港区自动化码头,到晋陕峡谷的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再到全球海拔最高的塔式光热电站,一项项“两重”建设项目犹如巍峨耸立的“大国重器”,正以磅礴之势重塑国家基础设施版图。这些重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的施工奇迹,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工程建设能力,成为中国基础设施投资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生动写照。
“创新引擎”促升级,工程孕育新机遇。每一个重大工程都是创新的试验场,它们筑牢了国家发展的“钢筋铁骨”,更为未来产业竞争培育新优势。在重大工程建设的推动下,中国装备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国产盾构机从“跟跑”到“领跑”,占据全球市场近七成份额;中建五局优化基坑设计,保障北京国际大厦改造项目顺利推进;兵工集团研发120立方米矿用洒水车,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高效、环保解决方案……“上新”突破的背后,是工程建设场景对技术创新的倒逼机制。各地紧紧抓住重大战略实施与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契机,以“两重”“两新”为重要抓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钢铁巨龙”连东西,高铁重塑中国经济地理。随着渝宜高铁、渝万高铁、合武高铁等项目相继落地,一条横贯东西、纵连南北的“高铁经济带”正在长江流域徐徐展开。这条宛如“钢铁巨龙”般的大动脉,将川渝地区与华中、华东紧密相连,形成了覆盖数亿人口的快速客运通道,极大地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协同发展。在江苏南京,长江航运与高铁运输创新性地采用“水铁联运”模式,实现了两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互补。一方面,高铁的快速运输能力能够将货物高效地送达内陆地区;另一方面,长江航运的低成本、大运量优势,又为港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正推动港口经济向高端化转型。这种“通道经济”模式,不仅强化了长江经济带作为全国经济“压舱石”的作用,更通过要素集聚与产业联动,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划的关键节点,沿江高铁等重大工程取得的辉煌建设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当高铁列车风驰电掣般穿越长江、特高压电线跨越天山、自动化码头吞吐世界货物时,这些“大国工程”正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中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