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江苏常州:思政教育“活”起来,实践育人书“心”篇

来源: 常州晚报

2025-08-04 21:19:00

  “当我看到星星的孩子第一次主动拥抱志愿者时,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学生刘渴源近日向记者讲述实践经历时仍难掩激动。这所高职院校创新打造的“行走的思政课”育人模式,探索育人新路径,深度挖掘育人资源,引领青年学子分赴乡村、社区、红色基地与民族交融前沿,让青年学子在社会大课堂中收获成长。

  多维路径 

  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学校各实践团以文化互鉴、历史溯源、基层共融为着力点,全方位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在政策宣讲方面,实践团队深入社区开设“思政小讲堂”,采用互动问答、手绘“石榴籽”作品等新颖形式,将民族政策通俗易懂地解读给居民。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王女士感慨道:“以前觉得民族政策离我们很远,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我现在了解得很清楚了,也感受到了咱们国家多元文化的魅力。”

   

  交融实践溯文脉环节同样精彩纷呈。师生们沿大运河走访常州青果巷、无锡清明桥等地,仔细采集晋商会馆建筑纹样中的民族符号,并运用先进的三维扫描技术记录这些交融印记。在宿迁“红石榴家园”,实践团队深入调研多民族志愿队与电商助农融合的共富模式。团队成员骆泉锦兴奋地说:“看到不同民族的志愿者们齐心协力,通过电商帮助农产品打开销路,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抱’的含义。”

  校园温情促融合活动中,团队赴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学习“藏式彩绘”“汉藏美食”等文化融合机制,与民族团结模范深入对话。常藏学子扎桑表示:“从餐桌上的美食交流到创业中的携手担当,我感受到了各民族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强大的凝聚力。”

  “文化寻根+数字赋能+产业帮扶”,城建学院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实地调研、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全过程,让民族团结理念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专业赋能 

  激活乡村新动能 

  青年学子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振兴乡村的强大动力,构建起“专业+服务”的实践范式。在“一老一小暖民心”行动中,学子们在扬州忠爱村设立“桑榆乐活书角”,精心捐赠百册图书,还开展健康讲座与“心晴驿站”心理关怀活动,搭建起代际沟通的温暖桥梁。老人们笑着说:“这些孩子们经常来陪我们聊天,给我们讲健康知识,还送书给我们看,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滋味了。”

   

  “绿意疗愈护成长”项目里,实践团队持续三年进驻孤独症康复中心。结合园林专业特色,他们以苔玉养护、植物拓印等方式引导“星星的孩子”打破社交壁垒,建立科学康复路径。康复中心的老师称赞道:“孩子们在和这些大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开朗,愿意主动与人交流了,这些实践项目真的很有意义。”

  在“产业智援助振兴”方面,学子们深入企业调研机电设备,积极参与模拟路演提升职业技能。他们还赴贵州调研麻怀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和黑木耳产业园,亲身体验木耳采摘,了解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生动实践。同时,化身环保卫士,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进行民意调查,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青春智慧。参与调研的同学说:“看到当地村民通过特色产业过上好日子,我深刻体会到所学专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也坚定了我们用知识服务社会的决心。”

  沉浸体验 

  赓续红色基因 

  学校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在科技重现历史荣光方面,运用VR全景技术复原三江营战役场景,打造“云游红途”导览系统,让烈士事迹跨越时空直抵人心。一位体验过该系统的同学激动地说:“戴上VR设备,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真切感受到了烈士们的英勇无畏,这种体验比书本上的文字更震撼。”在常州“打卡龙城红途”,学子们实地感悟李公朴、王诤等革命者的精神火炬。

   

  情境浸润唤醒信仰环节,学校原创“红色剧本杀”,以角色扮演重现峥嵘岁月,通过“推理+复盘”深化革命精神理解。学生张乐怡说:“在剧本杀中,我扮演了一名革命战士,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艰难抉择,这让我对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学子们还赴徐州“光荣之家”聆听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历史,将战场故事转化为“最生动的思政教材”。

  热血实践诠释奉献方面,学子们在血液科普教育基地开展VR模拟献血,自制科普手册进乡村暑托班。借音乐教育走进贵州海嘎小学,见证乡村教师以艺术点燃儿童自信,体悟乡村振兴路上的精神赋能。

  从运河畔的民族交融画卷,到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再到红色基因的沉浸传承,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以社会实践为轴,串联起思政教育、专业培育与服务社会的三维图景。青年学子们在行走中读懂中国,于奉献中锤炼品格,让个人成长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以实际行动书写“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