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以乐为媒 向光而行,江苏无锡开启“世界音乐之都”建设下一程

来源: 无锡日报

2025-11-14 17:53:00

  10月31日,无锡正式跻身“世界音乐之都”行列。这座浸润吴风古韵、流淌千年乐脉的城市,在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中,奏响了属于东方的独特乐章。这不是无锡音乐IP建设的终点,而是无锡以音乐为笔,续写城市发展新篇的全新起点。如何让“世界音乐之都”的称号从符号转化为发展动能,让音乐成为城市核心IP的鲜明标识,让文旅融合绽放更持久的魅力?循着专家智慧与城市实践的脉络,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深耕IP,让千年乐脉成为城市精神图腾 

  “无锡的音乐基因,藏着中华文明的筋骨与力量。”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的评价,点出了城市核心IP的根基所在。泰伯“以歌为教”开启吴歌传承,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编钟重现先秦礼乐,阿炳《二泉映月》苍凉悠远,刘天华《光明行》昂扬奋进……无锡的音乐IP从来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贯穿千年的文化脉络。

  让传统IP“活起来”,是深耕之路的第一步。如今,无锡70所学校开设二胡课程,3万余名学子在丝竹声中传承乐脉;500余支民间音乐团体扎根城乡,让江南丝竹萦绕街头巷尾;无锡民族乐团创作的《运河诗篇》,以乐章串联起运河两岸的文化记忆。这些实践正是对“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宗”的生动诠释。专家表示,未来,更需聚焦IP的精神内核,将刘天华“中西合璧”的革新理念、阿炳“于苦难中超越”的生命力量,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产品——可以是一部以音乐家故事为蓝本的民族歌剧,也可以是一套融合二胡元素的城市文创,让IP既有历史厚度,又有当代温度。

  IP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创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徐昌俊认为,民族音乐的发展需要“双向的情感奔赴”,既要有作曲家的匠心创作,也要有演奏家的倾情演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补充道,只有创造出符合当代民族审美习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才能让音乐IP真正扎根人心,实现传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无锡可依托江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等平台,设立“世界音乐之都创作基金”,吸引全球作曲家驻留采风,将太湖风光、运河沧桑、城市变迁融入音符;借鉴《光明行》的成功经验,打造更多兼具时代精神与地方特色的原创作品,让城市IP在新的艺术表达中不断生长。

   

    融产兴旅,让音乐成为文旅消费新引擎 

  “无锡拥有完整的音乐产业链,这是‘世界音乐之都’最坚实的支撑。”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徐清泉的观点,揭示了IP落地的关键——产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目前,无锡已有370多家音乐企业,年产二胡5万把,占全国中高端市场份额25%,6家口琴品牌占据全球全产业链半壁江山,竖琴全球市场份额占有率超60%,这些“隐形冠军”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产业基础。

  打造“音乐+场景”的沉浸式体验,是提升文旅吸引力的核心。无锡已建成无锡大剧院、国乐岛等一批高水准场馆,年均开展300余场惠民演出。专家们建议,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拓展多元消费场景:在古运河畔打造“运河音乐风情带”,让游客在画舫中聆听江南丝竹,在码头旁邂逅街头艺人;依托寄畅园等古典园林,推出“园林雅乐”体验项目,让游客在亭台楼阁间感受古琴、昆曲与园林意境的交融;借鉴“百灵鸟”艺术展演的品牌效应,升级打造“太湖音乐季”,将荡口音乐节、山湖音乐节等串联起来,形成覆盖四季的音乐盛会,吸引年轻群体参与。

  推动“音乐+非遗+产业”的跨界融合,让文旅消费更具附加值。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杜小甦表示,无锡成为“世界音乐之都”,对于江苏民乐的发展也是宝贵的财富,应充分发挥江南丝竹的独特韵味,让地方乐种成为文旅融合的鲜活载体。无锡的惠山泥人、紫砂壶、锡剧等非遗资源,可与音乐IP深度绑定——设计二胡造型的泥人摆件、刻有《二泉映月》乐谱的紫砂壶;开发“音乐非遗研学游”,让游客走进二胡制作工坊学习工艺,参与锡剧唱腔体验,在银发学堂旁听丝竹课程。同时,利用腾讯音乐创新体验店、平克唱片店等音乐主题场所,打造集音乐欣赏、文创购买、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消费空间,让游客“带走无锡的声音”。

  区域协同是放大文旅效应的关键。专家建议,无锡身处长三角核心区,可与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构建“音乐文旅联盟”,推出“江南音乐文化溯源线”,串联无锡二胡之乡、南京古琴文化、苏州评弹艺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正如徐清泉建议的,要让无锡的音乐文旅在区域联动中形成更大影响力。

   

    联通世界,让无锡声音成为国际对话桥梁 

  “成为‘世界音乐之都’,意味着无锡要在全球文化场域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南开大学王晓晖教授的论断,指明了城市IP的国际化方向。无锡民族乐团3年海外巡演数百场,《二泉映月》被费城交响乐团多次演绎,这些实践为国际传播奠定了基础。

  以“语境适配”实现跨文化共鸣。王晓晖提到,无锡在德国斯图加特的演出中,通过字幕导赏将二胡与西方弦乐器类比,让外国观众快速理解。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副主任陈牧声建议,在跨文化传播中要坚守本土韵味,同时用多元心态实现古今东西汇流,让无锡音乐在国际舞台上更具辨识度。未来,可进一步深化这种“文化翻译”:在海外巡演中,为经典曲目配上兼具东方美学与国际视野的视觉影像,用“人类苦难与超越”的普适主题诠释《二泉映月》,用“运河文明交流”的共同议题解读《运河诗篇》。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副秘书长袁爽建议借鉴南京“中法文学之都全球驻地计划”的经验,发起“世界音乐之都全球创作营”,邀请各国音乐家来锡合作,打造跨越国界的音乐作品,让无锡IP在共建共享中走向世界。

  用“年轻语态”抢占国际传播阵地。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文子洋认为,青年创作者与海外受众的审美共鸣更强,用他们的视角讲述无锡音乐故事,能有效拉近与“Z世代”的距离。面对“Z世代”这一网络主力军,需创新传播形式:在TikTok、小红书等平台发起#WuxiMusicStory挑战,鼓励海外网友分享与无锡音乐的故事;制作双语版“无锡音乐地图”短视频,以Vlog形式展现外国友人在无锡的音乐之旅;邀请国际网红探访二胡工坊、音乐节现场,用年轻化的表达传递城市魅力。正如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庆所言,要“让官方叙事实现民间表达”,让无锡的音乐故事在自发传播中更具感染力。

  以“长效机制”巩固国际影响力。在专家看来,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后,无锡可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参与全球音乐教育交流、非遗保护合作等项目,提升在网络中的话语权。同时,建立“世界音乐之都智库”,整合高校、媒体、企业资源,持续输出无锡的音乐建设经验。正如袁爽分享的案例,将一次性的文化活动转化为图书、纪录片等可持续传播的资产,让无锡的音乐IP在长期传播中深入人心。

  千年前泰伯“以歌为教”,而今“世界音乐之都”加冕,无锡的乐脉绵延千年、生生不息。这座城市的未来,不仅是乐器制造的高地、音乐演出的舞台,更是文化传承的典范、文旅融合的标杆、国际对话的桥梁。

  在这里,《二泉映月》的旋律与太湖的涛声、城市的脉搏共振,未来,无锡将以音乐为翼,飞向更广阔的天地,让世界读懂中国城市的文化力量与发展活力。(韩玲、刘亚、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