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麦田里迎来金色“革命” 小麦量质协同提升技术协同推广计划启动
来源: 金山网
2025-11-17 17:26:00
金秋时节,江苏省镇江市的麦田里正酝酿着一场关乎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刻变革。伴随着秋播的序幕拉开,镇江市农业农村局借助日前召开的秋播小麦量质协同提升技术现场推进与培训活动这一契机,向10家种植经营主体授予“小麦量质协同提升技术协同推广专家工作站”(以下简称“专家工作站”)铜牌,正式吹响了全市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这块小小的铜牌背后,承载着的是2025年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的雄心壮志——通过打造协同工作新格局,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实现小麦大面积均衡高产与优质生产的同步提升。
技术破局 让每一株麦穗都饱含科技力量
在镇江这片沃土上,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作物,曾创下“十三五”“十四五”期间连年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的骄人成绩。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靠天吃饭”的困境日益凸显,加之品种繁杂、栽培技术不配套、肥料农药过量投入等顽疾,使得小麦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茬口紧、播种质量差、精耕细作难实现、传统栽培技术与现代化生产模式脱节等问题,犹如一道道枷锁,束缚着小麦产业的腾飞。
破解困局的钥匙,就藏在良种与良技之中。
“以高产、高质、高效为主攻目标,市农科院优先选择大穗型、分蘖性强、高产稳产高抗中强筋红皮镇麦系列小麦品种为育种和方向。近三年来,这些品种累计推广面积突破120万亩,其中2024年镇麦15和镇麦18的推广面积占比超过60%。这些带着科技基因的种子,凭借其高产稳产、品质稳定、抗逆性强的特质,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相结合,可明显提高种植效益,能够有力地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镇江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室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在稻茬麦区,机械条播壮苗技术正在改变传统耕作模式。近年来,镇江市积极推广该技术,通过水稻秸秆切碎匀铺、深旋整地、反旋埋草灭茬等工序,实现“一个降低、四个提高”,即降低播种量,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整地质量、作业效率和出苗均匀度。
针对镇江特有的气候特点,科研人员创新提出“适期迟播增密”技术。将播期精准控制在11月10日至11月20日之间,配套基本苗18-20万/亩,构建有效穗数30-35万/亩的理想群体结构。这种看似违背传统认知的技术路线,实则通过精准的时空把控,实现了争足穗、攻大穗大粒的增产目标,让亩产450-650公斤从理想照进现实。
肥料控量高效运筹技术堪称现代农业的精品工程。通过精确计算目标产量施肥量,科学确定氮磷钾配比,特别是项目创新提出氮肥后移关键技术,有效解决了春性小麦后期易早衰的难题。同时,总施氮量严格控制在16-18公斤/亩,通过灵活调整基蘖肥与拔节孕穗肥的比例,实现了叶片持绿延衰、籽粒灌浆充实的理想状态。
“项目实施后,今年小麦种植的很多方面出现了革新,其中,新机械有效解决岛上沟系处理不好的难题,对播种深度也把握的恰到好处。同时,项目指导后的施肥技术也发生了革新,小麦基肥从过去的复合肥为主改为复合肥+尿素的模式,有效促进小麦分蘖壮苗。”镇江农谷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小麦种植基地负责人刘雪基表示,从目前来看,今年的苗情长势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
协同作战 构建现代农业推广新生态
这场小麦产业的变革,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一场关乎农业生产关系的深刻重构。
此次项目实施过程中,镇江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作为领头雁,携手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扬州大学农学院等科研劲旅,构建起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小麦量质协同提升协同推广联盟。这个联盟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通过组建由小麦栽培、育种、推广、经营等领域专家构成的团队,实现了科研与推广的深度融合。联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由镇江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钟志仁推广研究员、扬州大学农学院朱新开教授以及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李东升副研究员组成强大的首席专家团队,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项目的巧妙之处还在于打通了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组建10个专家工作站,在丹阳、句容、扬中、丹徒、镇江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各设立2个工作站,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技术服务网络。这些工作站不仅是技术传播的节点,更是专家与农户沟通的桥梁,确保了先进技术能够精准落地。
“我们将优先通过对接项目首席专家的好品种、好技术,并将这些落实到我们自己的田块中,打造示范性基底。”句容市润丰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严秀林表示,作为“专家工作站”成员,除了要做好优质品种、技术的示范使用,还需要做好周边农户的示范推广工作,将“专家工作站”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创造性地将县乡级农技推广部门、农技综合服务中心、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新农人等多元主体纳入推广体系,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优势互补的协同推广服务新机制。
人才赋能 打造永不撤离的专家队伍
技术的突破、机制的创新,最终都要靠人来落实。该项目深刻认识到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构建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项目通过广泛吸纳市、县(区)级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的小麦领域优秀专家,同时吸引当地农业乡土专家、基层农技人员、新农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等,成立了专家指导站与工作室。这支特殊的队伍,既有对接农业前沿科技的能力,又具备深入生产一线的热情,成为连接实验室与田野的重要纽带。
“项目特别注重对示范区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并购买、印发技术宣传材料,全面提升农户的小麦种植技术水平。这种接地气的培养方式,不仅传授了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农户的科学种植理念。”钟志仁表示,在实施范围上,项目聚焦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丹徒区、镇江经开区五个小麦主产县区,建设6个小麦量质协同提升技术协同推广基地,每个基地面积200亩以上,总规模达1200亩。“这些基地不仅是技术示范的窗口,更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辐射带动,将培育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业示范主体。”
镇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通过专家工作站的常态化运作,实现了农业技术直接落地到点到户。这种深度服务不仅解决了当前的技术难题,更重要的是为小麦产业注入了持续发展的活力。当传统的农户转变为掌握现代科技的“农业工程师”,当零散的种植方式升级为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生产模式,镇江的小麦产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技术突破到机制创新,从人才培养到生态构建,镇江小麦量质协同提升技术协同推广计划正在描绘一幅现代农业的壮丽画卷。在这场关乎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中,每一株麦穗都承载着科技的重量,每一寸土地都跃动着创新的脉搏。当金色的麦浪再次翻滚在镇江大地时,呈现出的不仅是一场丰收的喜悦,更是产业涅槃重生的壮美篇章。(全媒体记者 周迎 通讯员 成春枫 夏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