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少年植物人状态苏醒 江苏省人医高压氧科陈林生主任全程记录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3 16:53:00
当15岁的刘某(化名)在视频中挥动左手、露出微笑时,江苏省人民医院高压氧科陈林生和刘某的家人相拥而泣。这个曾被医生判定“仅有1%抢救希望”的少年,在历经33天高压氧治疗与12次针灸治疗后,从植物人状态奇迹苏醒,用生命诠释了现代医学的突破与爱的力量。
至暗时刻:15岁少年突遭生死考验
2024年1月9日清晨6点45分,本该在校园为梦想奔跑的刘某突然倒地,呼吸困难。父亲紧急实施心肺复苏,母亲拨打120急救电话,从发病到送医全程仅半小时且心肺复苏未中断。扬州医院接诊后发现,刘某虽无基础疾病,但已出现心脏骤停,紧急启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维持生命体征。然而,医生给出的诊断如晴天霹雳:抢救成功率仅1%,即便成功,大概率将陷入植物人状态。
“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绝不放弃!”刘某的父母拒绝放弃,积极配合治疗。扬州医院医护团队争分夺秒,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转机时刻:多学科协作开辟生命通道
转机出现在江苏省人民医院高压氧科陈林生主任的介入。1月20日18时,刘某转院至南京悦群医院,韩院长、李主任、王主任等医护人员迅速开通绿色通道,次日上午完成检查后即启动高压氧治疗。陈林生主任全程跟踪,甚至在大年三十、初一仍坚守病房,根据刘某的实时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高压氧治疗需精准控制压力、时间与浓度,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疗效。”陈林生主任回忆,为确保万无一失,他每日记录刘某的神志变化,瞳孔反应、肢体活动等细节,并决定引入江苏省人民医院针灸科专家蔡红主任协同治疗。1月25日,蔡红主任为刘某进行首次针灸,当日其眼神即现光彩,次日肢体活动显著改善。
奇迹时刻:33天高压氧+12次针灸唤醒生命
治疗进展以小时为单位突破:1月23日:三次高压氧治疗后,刘某双下肢活动增强,听觉痛觉改善,上肢轻微抬动;1月28日:第七次高压氧与第二次针灸后,眼睛能跟随手机屏幕转动;1月29日:疑似出现指令性动作;2月1日:能用表情回应外界;2月2日(大年初五):刘某在视频中主动挥手,指令下露出微笑,肢体基本能按指令行动。
2月9日第20次高压氧能认识家人,并且能选择性打人。30高压氧以后智力完全恢复,拍球的水平比常人还高。
“这是我从医30年来最震撼的病例之一。”陈林生主任用视频记录下刘某苏醒的全过程,镜头中,少年从眼神涣散到目光有神,从肢体僵硬到自主挥手,每一帧都见证着医学与爱的力量。
心灵抚慰:爱心妈妈点亮希望之灯
在刘某的治疗康复过程中,一位特殊的“爱心妈妈”姜老师成为照亮他心灵的温暖光芒。姜老师是一位心理辅导老师。刚从植物人状态苏醒的刘某,虽然身体机能在逐渐恢复,但因暂时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充满了恐惧与无助,情绪十分低落。姜老师得知情况后,主动给他进行心理疏导。
姜老师陪伴在刘某身边,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轻声细语地和刘某聊天,给他讲述温暖励志的小故事,分享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她握着刘某的手,告诉他不要害怕,大家都在身边陪着他。
面对刘某偶尔的烦躁与不安,姜老师总是耐心安抚,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被需要的。在引导下,刘某开始有了明显的情感反应,当听到触动心灵某个点,他眼睛竟然流出了激动的泪水。这份来自“爱心妈妈”的温暖与鼓励,极大地缓解了刘某内心的焦虑,为他后期的康复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多方合力:共筑生命奇迹的“长城”
刘某的苏醒,是现代医学多学科协作的典范:父母急救:第一时间心肺复苏为抢救赢得黄金时间;扬州医院:ECMO与重症监护稳定生命体征;南京悦群医院:开辟绿色通道,全力配合高压氧与针灸治疗;江苏省人医专家团队:陈林生主任凭借深厚的临床功底与卓越的组织能力,全程主导高压氧治疗,蔡红主任针灸促进神经修复;家人坚守:24小时陪护,用爱唤醒求生意志;爱心妈妈姜老师: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帮助刘某克服心理阴霾,重燃生活希望。
“医学不是万能的,但爱与坚持能创造奇迹。”陈林生主任感慨,刘某的案例证明,早期高压氧治疗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患者至关重要,而多学科协作、心理关怀是攻克疑难重症的关键。
陈林生主任指出,该病例为心肺复苏后脑保护提供了新思路:高压氧通过提高血氧分压、改善微循环,可有效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修复;而针灸的加入,则从中医角度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再结合专业的心理疏导,形成“医疗 + 中医 + 心理”协同的治疗优势。
“这不仅是一场医学胜利,更是对生命的礼赞。”陈林生主任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推广高压氧治疗在重症康复中的应用,并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健康,普及急救知识,同时也希望更多人能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温暖与支持。
目前,刘某已转入康复治疗阶段,语言与肢体功能正在逐步恢复。他的家人向社会各界致谢:“感谢每一位伸出援手的人,是你们让孩子重获新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