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眼视频

青春作伴好还乡②从朝九晚五到闻鸡起舞,“硕士鸡倌”创业记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8 20:07:00

清晨,当东方刚泛起 “鱼肚白”,一位年轻人一头扎进鸡场。换装、消毒、巡场,一套流程麻溜得很。作为这家大型养殖场的 “掌舵人”,这儿就是他每天大显身手的 “战场”。

命运岔路:硕士辞公职,接下父亲的“烫手山芋”

这位鸡倌叫翟飞,他是土生土长的扬州市江都区丁伙镇锦北村人。2014 年,从扬州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的他,考入太仓市畜牧兽医站,成为一名技术员。工作两年后命运的岔路口出现了,翟飞的父亲从鞋服加工转行搞畜禽养殖,无奈专业不对口,走了很多冤枉路,多年积蓄眼瞅着就要打水漂。看着愁容满面的父亲,翟飞心一横,“不能让父亲这辛苦钱白花,我得顶上!” 于是他毅然决然辞职创业,扛起了父亲肩头的重担。

破局之路:从技术落后到智能升级的艰难蜕变

“以前的养鸡场,你们来了都没法下脚!”回忆起最初的养殖场景,翟飞感慨良多,刚接手养鸡场时设备老旧,环境脏乱,生产难以持续,这样的场景让翟飞心急如焚,也让他意识到,只有彻底改造,才能让养鸡场重获新生。“老旧模式在技术层面难以抵御市场风险,而智能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改造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引入新设备时,巨大的技术与意识的鸿沟出现在他眼前 —— 新设备的逻辑与传统养鸡的经验产生了巨大的碰撞,就像蹬自行车到开跑车,不仅翟飞自己要从头摸索,还要改变场里养鸡“老把式”的思想观念。

“那段时间,我每天泡在鸡舍里研究设备,从参数调试到系统操作,每一个环节都反复琢磨。” 翟飞回忆道。为了让新设备尽快运转,他白天在现场实操,晚上查阅资料,遇到技术难题就向专家请教。在培训工人时,面对大家对新设备的畏难抵触情绪,他不厌其烦地演示讲解,手把手教学,帮助每一位员工掌握操作要领。

如今,走进翟飞的养鸡场,全然不见昔日脏乱景象。既看不到鸡影,也听不见鸡鸣,更闻不到刺鼻气味。现代化的恒温鸡舍内,智能设备有序运转,通过电脑控制的配料系统精准配比饲料,自动化清粪装置保持环境整洁。这场养殖技术迭代升级的蜕变,不仅见证了翟飞对农业的执着与热爱,更彰显了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强大力量。2023年,翟飞的养鸡场成了第二批江苏省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

规模与匠心:9 年创业,交出亮眼“成绩单”

跟着翟飞走进监控室,好家伙,屏幕上饲料房、鸡舍、库房一目了然。电脑配料机把新鲜的玉米、豆粕精准配成营养套餐,直接送到鸡嘴边。恒温系统让鸡舍四季如春,简直就是 “豪华鸡舍”,还有自动捡蛋设备,轻轻一按,新鲜鸡蛋就像坐上了过山车,顺着传输带一路从鸡舍直达装箱工作台。

“我养的可都是超级‘战斗鸡’,一般鸡一年产300个蛋,我这儿的能产320个!现在鸡场有 7 万 3 千羽鸡,却只配了两名饲养员。”谈起自己养的鸡,翟飞满脸自豪。

从 2016 年创业到现在,翟飞把鸡场经营得风生水起。规模从不足 1 万羽涨到 7.3 万羽,设施面积从 600 平方米扩大到 8000 多平方米,养殖设备自动化率 97%,物联网覆盖率 85%。从清粪到室温调控、光线调节,全是机械操控,真正做到了 “人管机器,机器养鸡”。就说2024年,鸡场年产鸡蛋1100多吨,产值1500万元。可别以为靠自动化就能办好鸡场,翟飞有自己的独家 “养鸡经”:投入品、免疫程序、消毒消杀、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少了哪一环都不行。

拓路前行:生态循环,践行“新农人”担当

鸡场生意越来越好,翟飞却又有了新的思考。他从创业开始就立志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做新时代 “新农人”。2019 年,花 150 多万上了有机废弃物智能发酵设备,把鸡粪变成了抢手的生物肥料,日产 12 到 15 吨,开启了 “种养结合” 新模式。

“去年,鸡粪卖了1100多吨,一斤鸡粪比一斤化肥还贵,好评如潮,供不应求!” 这让翟飞发展循环农业的决心更坚定了。

初心与愿景:守护食品安全,让鸡蛋端上全国餐桌

“别人养鸡图产量,我养鸡就图让大伙儿吃得安心!”站在智能鸡舍的物联网大屏前,翟飞的语气里带着股执拗的认真。这位扬州江都的 "新农人",正用科技和坚守,编织着一个从田间到餐桌的健康承诺。说起未来规划,翟飞的眼睛亮了起来:“咱干养殖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这个技术可不是搞花架子,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守住食品安全线。让每个鸡蛋都吃得健康、吃出营养,吃得一百个放心!”他掰着手指算起账来,“现在谁家不把健康当回事?我就想把咱这安全鸡蛋,从扬州的灶头,端上全江苏、甚至全国老百姓的餐桌!”

“关爱这一代,更为下一代”采访过程中,翟飞不时提起这句话,“这可不是句漂亮话!” 他笑着解释,“你看关爱这一代就是把食品安全的网织密了 —— 鸡吃什么料、蛋怎么消毒,每个环节都得经得起放大镜检验;更为下一代就是不玩虚的,不搞今天赚一票明天就跑的买卖。养鸡是个细水长流的营生,只有把品质做成金字招牌,才能让咱的鸡蛋代代都受欢迎!”

“我觉得‘新农人’中的‘新’不是指年轻或者是当农民的时间短,而是拥抱新变化的能力和开拓新事业的勇气。”这是翟飞对“新农人”三个字的理解。从破旧鸡舍到智能养鸡场,翟飞走了整整九年。从城市回归乡村,从体制内投身创业浪潮,这位“新农人”用行动诠释着何为新时代的“兴农人”。他的故事里,没有“年轻”与“资历”的标签,却处处闪耀着拥抱新变化的智慧与开拓新事业的勇气 —— 面对传统养殖的困局,他大胆引入智能设备;在产业发展的岔路口,他主动联合龙头企业探索循环模式。翟飞用实践证明,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从不缺机会,缺的是敢为人先的魄力与勇于创新的担当。当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带着这样的 "新" 精神扎根乡土,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终将在实干与开拓中变成现实。

出品人:刘大颖

总策划:王 璟

统    筹:张 洪 喻文君 杨恒国

编    导:朱信智

拍    摄:杨恒国 陈金刚 朱信智

剪    辑:朱信智

美    编:赵 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信智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