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先囤后付”火了,正视其局限性才能趋利避害
来源: 封面新闻
2025-01-25 00:29:12
□蒋璟璟
春节假期临近,不少计划出游的人早早“囤”好了酒店兑换券。在万物皆可“囤”的时代,“囤”酒店不是什么新鲜事。一些在线旅游平台借鉴电商平台“先用后付”模式,推出“0成本囤酒店”,消费者不需要预付费就可以在授信额度内先把酒店“囤”下来,等预约酒店核销后再还款。不过,从以往的情况看,酒店预售套餐兑付难的问题也时有发生。(经济日报)
酒店兑换券之类的模式,消费者并不陌生。其核心逻辑,与以往的“团购券”如出一辙。此类交易,存在着一个典型特征,那就是“抢券”与“核销”是分离的,这里面就存在着一个“预付费”的情形。也即,先花钱抢券,过段时间再“入住预订”。而为了解决“预付式消费”普遍存在的信任问题,酒店业又探索出了“0成本囤酒店”的新玩法,主打“无需立即付款,不占用现金,过期自动取消,核销后产生账单”……至此,用户后顾之忧被打消,酒店券销量彻底起飞。
由于无需提前付款即可“锁定”酒店,“0元囤酒店”成为一些年轻人旅游住宿的消费新选择。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锁定”只是一种模糊的、大致的“锁定”,而不是那种严格意义上的“预订”。现实中,很多人囤券后,到真用券时,却发现兑换难、入住难。其直接原因,看似是特定时段“没有空房”。但从本质上说,还是因为“囤券客群”在“客房预订环节”并不享有优先权,其需求被响应的排序,是相对靠后的。
酒店“先囤后付”,这种模式,可以说是供需双方各取所需,也可以理解为是相互的博弈。在此过程中,消费者的心态是“捡便宜”,而酒店经营者的想法,则是“保下限”:当较高的挂牌价、现价无人问津时,那些以较低价格囤了券的顾客,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客房不空置。然而,在春节等热门时段,“囤券型订房者”因为其“出价劣势”,自然难以竞争得过那些“传统型订房者”。“先囤后付”,产品内在的特性,决定了其局限性。对此,一些消费者实则是缺乏概念的。
作为一个卖方力推的新产品形态,“先囤后付”的兑换券,天然是服务于酒店业者的利益的。其被寄予厚望,来提升淡季时段的入住率。对于消费者来说,用之来碰碰运气“捡漏”不是不可以,但是也应该意识到,其并不足以完全替代主流的酒店预订方式。消费者对于“先囤后付”酒店券的使用,同样应该扬长避短,在合适的时段、合适的场景下,使之发挥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