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看法 | 从“自杀闹剧”到“同情疲劳” 是谁在消耗网络舆论正义感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16 17:34:00
5月11日,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个人账号发文称,博主本人遭勒索自杀去世,评论中还以亲友身份描述细节。一时间,从媒体到网友纷纷四处核实,希望公安部门介入。5月13日凌晨,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区分局发布通报称,孙某故意编造“自杀离世”虚假信息发布至网络,公安机关已依法立案调查。
5月15日,另一名网红用自己的账号发视频,称遭到入室抢劫,尽管话题上了热搜,不过笔者翻阅评论区发现,关心者寥寥。“网红说话,一律剧本看待”“自己报警吧”“你是不是想进去”这样的评论获得高赞。
两起事件放在一起,如同一场大型社会实验被摆在人们眼前,从“奔走呼吁”到“冷眼相看”、从“自杀闹剧”到“同情疲劳”,这一过程下的公众情绪在短短几天内发生巨大转变。我们可以认为是网友不好“骗”了,不再将感情投入公共事件中,而是选择理性看待;也可以说大家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被消磨殆尽,需要时间来恢复。那么,到底是谁消耗了网络舆论的正义感?
一方面,网红经济下,流量和利益直接挂钩,使得当下各类网络账号主体绞尽脑汁博出位。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严厉打击网络谣言,“塌房”网红屡见不鲜。那么“造”自己的谣言呢?个别人认为这种自我伤害式的炒作既能吸引眼球,又让他人难以证伪,最终一句玩笑或者意外解释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笔者了解到,该涉事网红被封号前曾一度涨粉2万,也是佐证。然而社会公众的同情心不好忽悠,法律红线不容践踏。编造虚假消息的网红行为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公安机关已依法立案调查,不仅面临行政处罚,还有可能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面临刑事处罚。
网络空间中,人人都有粉丝,大家都是“公众人物”,任何人的一个言行都可以被迅速放大。涉及公共空间,只要产生虚假消息,就一定会触犯公共利益。拿个人安危在网络空间中开玩笑,消耗的不仅仅是个人信誉,浪费的不仅仅是公共资源,当网络受众的逆反心态被触发,更多真正需要帮助的声音可能被淹没。
笔者认为,类似的事件中,除了法律约束网络主体的言行之外,平台也应建立类似“一键防护”的机制。不能一边放任虚假“流量”,一边和网友站在一起“吃瓜”,等到产生负面影响才想起,自己也有管理责任。涉及个人安危的内容,需要第一时间报送公安系统核查,同时对传播进行管控:限流、限制转发、必要时用小字提醒。既能保证真实事件当事人得到救助,也不给虚假信息伤害公众热情的机会。当“狼来了”的故事在网络空间上演,织起这张“网”背后的技术力量也应责无旁贷。
评论员 刘浏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