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家访遭遇“芝麻不开门”,家校沟通要顺势而为
来源: 封面新闻
2025-02-14 00:26:17
□蒋璟璟
过完春节,在离新学期还有一段时间,上海有中小学教师已开始筹划家访。但是,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相关情况的反响也几乎“一边倒”,认为入户家访已是“过去式教育”。但也有教师认为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家访是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倾听家长心声的最佳方式,前提是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新民晚报)
很多班主任上门家访,其实也是“被迫营业”,是上级要求、工作安排,而非出于本心自愿。想家访却遭各种拒绝,“芝麻不开门”,不少教师正好可以顺水推舟、借坡下驴,自己也省得麻烦了。事实上,关于“家访”的讨论,舆论场内的确呈现出了显著的变化。日前浙江有家长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仅三天就有6200多位网友参与,5300多位投给了“不喜欢”,占比高达85.5%,只有800多位网友投给了“喜欢”。
当然,就家校共育相关工作的开展而言,家长们“喜欢不喜欢”其实并非决定因素,但是家长们不支持、不配合,很多工作就必然是行不通、做不好的。对于很多学生和家长们来说,班主任可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其虽然日常照面,但于特定学生家庭而言,终究是“外人”。“家”自带一种私密性和边界感,往往是“外人莫入”的,就算是老师也不能例外。在现代社会,对于隐私的强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把班主任家访拒之门外的力量。
班主任要来家访,很多家长都表示“不方便”。这种“不方便”,有些是推托之词,有些确实是有难言之隐。比如说,一些家庭空间局促、条件简陋,很是不想被班主任看到而产生什么想法;还有些家长,更是心事重重、战战兢兢,纠结于班主任家访如何周到接待、要不要送礼表示,凡此种种,也是劳心伤神得很——与其“自找麻烦”,索性不如一拒了之、一了百了。事实上,正是看到了家长们的抵触情绪,很多地方都放宽了对家访的硬性要求,也算是顺势而为了。
如果说“家访”旨在推动教师深度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继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那么需要思考的是,在家长们疑虑、抵触的情绪中,这种登门拜访、浮光掠影式的信息获取,真的能够有预期的效果吗?对学生日常状态保持必要关注,遇到异样及时沟通,“有事说事”“无事不扰”,或许是各方更舒适的相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