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子时评

热捧AI儿科医生,也不要模糊了“医生”之名

来源: 封面新闻

2025-02-21 00:00:40


□蒋璟璟

近日,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会诊中心,一名专家型AI儿科医生正式“上岗”,与13位儿科专家共同完成了一场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此次‘上岗’的AI儿科医生,是北京儿童医院正在研发的儿童健康人工智能大模型系列产品之一,整合了北京儿童医院300多位知名儿科专家的临床经验和专家们数十年的高质量病历数据。”据悉,这是全国首个AI儿科医生,有望辅助疑难罕见病诊疗,为儿科医疗服务带来新变革。(北京日报)

所谓“AI儿科医生”,更像是个“商品名”或者说“通俗说法”,其并不是严肃的职业称谓。“医生”,对应着法律上一系列的权责约定。很显然,如今的“AI医生”,并不拥有此类权力、并不能承担此类责任,所以当然不能担得起“医生”之名。严格说来,最近引发热议的AI儿科医生,还是一种工具,是丰富诊疗手段的一种新系统。如果说各种仪器构成了医院诊疗的“检查工具”,那么“AI医生”则有望建构另一维度的“决策工具”。

其实从理论上说,临床医学是可以有AI的一席用武之地的。我们知道,医学特别是现代循证医学,在方法论层面,就高度讲究证据、理据,看重相关性和逻辑联系。除此之外,医学还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的学科,非常仰赖“病历数据”“诊疗案例”“随访信息”等等的积累……对强逻辑性知识的调用、对结构性大数据的整理、总结,看起来正是AI所长的。AI儿科医生的出现,正是基于这一既定事实。

在北京儿童医院的会诊中,AI儿科医生与来自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肿瘤外科等不同科室的13位知名专家就某患儿的诊断给出了高度吻合的建议。在这里面,其实存在着一个关键性的因子,那就是高质量的“提示词录入”,比如说对该患儿病症的精准、精细的描述,对各种检查结果的梳理、输入,以及各个科室的“初诊意见提示”——AI大模型,基于这种高质量的提示词,按图索骥关联起数据库中类似案例,而后生成了自己的“诊断建议”。这个过程,并不神秘。

对于复杂病症的诊断,很多时候都可以抽象为一个关于“可能性”与“概率”的问题,有“遍试”的成分。AI儿科医生与13位知名专家给出了高度吻合的建议,固然皆大欢喜。可若是AI和医师的判断不一致呢?这里面就存在一个“专业权威性”和“认受秩序”的命题。如今,“AI医生”的“神断”被作为新闻广泛传播,而很少见其“误诊”“误判”的案例分享,选择性呈现、AI造神、来自外行的吹捧,这与临床医学的妥善性、严谨性立场,本身就存在着价值背离。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