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评论|从“左行右立”到“站稳扶好”,比站位更重要的是公共意识的升级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3 18:20:00
近日,一地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地铁扶梯上出现的“小脚印”。地铁运营方表示,这些脚印是在提醒乘客不必“左行右立”,而是可以选择并排站立,并提醒乘客站稳扶好。“左行右立”通常指人们自觉靠右站立,左侧留出通道供赶时间的人快速通行。这曾是深入人心的自动扶梯通行准则,在不少城市的公共场合都能看到此类醒目的提示标语。然而,近年来,这一规则在一些地方被悄然淡化,也引发一些网友的热议。
从初衷来看,“左行右立”规则既满足了部分人快速通行的需求,也展现出一种文明礼让的氛围。一度成为城市文明的象征,甚至被视为衡量市民素质的标准之一。人们在自动扶梯上自觉遵守“左行右立”的规则,这种个体性的行为,构建起了陌生人之间的默契与信任,有助于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运行效率。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地铁站设计更为人性化,除了扶梯外,宽敞平缓的楼梯、垂直电梯、轮椅升降台等等也成为上下行的便利通道,既分散了人流压力,也为不同需求的乘客提供了更多选择。
但经过时间的推移和实际情况的论证,安全角度来讲,长期“左行右立”会导致自动扶梯左右受力不均,加速扶梯部件磨损,增加设备故障风险,进而威胁乘客安全。南京地铁也曾在2010年至2011年推行过自动扶梯“左行右立”,但实际使用中常有乘客摔倒;且南京地铁运营公司在维修保养地铁自动扶梯时发现,约95%的自动扶梯右侧梯级链磨损明显比左侧严重。从运行效率的角度上,一项研究表明,左行右立反而会降低通行效率,当人们 “左行右立”时,扶梯每分钟可运送81名乘客,相当于空出了接近三分之一的运力;而当两侧同时站人,扶梯每分钟可运送113名乘客,实现了运力的满载运行,让每一位乘客都能在有序的站立中,随着扶梯循序渐进抵达目的地。
“左行右立”规则的热议,其实反映出公共空间规则制定与调整的复杂性。公共空间规则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随着社会认知、技术发展和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如今,一些城市开始倡导“站稳扶好”,不再强调“左行右立”,这一转变体现了对公共安全的重视和对科学规律的尊重。但规则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文明程度的倒退,相反,它要求公众在遵守新规则的过程中,展现出更高层次的文明素养——理解规则背后的科学逻辑,主动配合新规则的实施,在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公共空间的有序运行。
评论员 徐悦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