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评紫金 |《红色交通员》:非遗梆子戏里的红色密码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4 21:13:00
当徐州梆子那高亢激越的唱腔在连云港市文化艺术中心响起,微山湖畔的油茶棚在舞台上重生,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却又信念如铁的年代。《红色交通员》不仅是一部革命历史剧,更是一次地方文化的深情展演,它用地方戏这一接地气的艺术方式再次唤醒民间记忆中的红色乡土情怀。
10月14日19:30,由沛县武术馆(沛县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创排的梆子戏《红色交通员》在连云港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拉开帷幕。
微山湖畔一村镇,沛县花灯会的玩友们在愣子的指挥下,敲锣打鼓,准备春节闹花灯的民俗排练。但日军中队长熊野与伪军中队长徐二认为,花灯会定有大文章,熊野甚至认为锣鼓是对抗皇军的武器,将愣子家祖传的大鼓劈毁,将愣子抓走。《红色交通员》故事由此展开……
徐州梆子戏是“活着的文化遗产”,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其兼具北方高亢与南方婉约的独特魅力在《红色交通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那慢板如泣如诉,流水激昂澎湃,与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完美契合。当孟大娘面对日军威逼时,一段“要说上线有上线,我的上线万万千”的唱词,在传统梆子板式的衬托下,既展现了革命者的坚定无畏,又彰显了地方戏曲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这种非遗艺术与红色叙事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
《红色交通员》最打动人心的,是它对英雄人物的“去神化”处理。交通站长孟大娘是一位失去儿子却依然坚守在革命洪流中的母亲;愣子更非完美英雄,他从冲动报仇到将功赎罪的成长轨迹,展现了普通人的挣扎与觉醒。而作为群众的一员,刘医生破例出诊救治抗日军人,却拒绝收取孟大娘的诊金,那句“有花钱看病的、花钱买药的,你听说有花钱买抗日的吗?”道出了那个年代普通中国人的朴素选择——在国家危亡面前,个人得失轻如鸿毛。
沛县作为湖西革命老区的历史地位,在剧中得到了生动诠释。这条“党的生命线”曾护送过刘少奇、陈毅等千余位党政军干部,运送过无数情报和战略物资。但《红色交通员》没有停留在史实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花灯会”“油茶棚”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揭示了群众路线这一制胜法宝。在游击队面前,日军如惊弓之鸟,视“花灯会”的锣鼓为武器,清枪封湖等举动,完全暴露了他们的心虚与胆怯。
剧中“别把这人当憨熊”“我问恁”等方言俚语的运用,不仅增添了地域色彩,更构建了一种文化认同。地方戏的魅力,正在于它使用的是当地人最熟悉的声音和表达。当革命叙事与方言母语相遇,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他者故事,而成为可触摸的集体记忆。这种文化自觉与自信,正是《红色交通员》超越一般革命题材戏剧的独特价值。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