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子时评

“风水大师”收割老人,“象征性关注”比骗局更伤人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3 10:55:00

日前,央视曝光“风水大师”精准收割老年人事件,1400余人被骗的惨痛事实引发媒体广泛转发。作为登上百度热搜榜单的新闻话题,24小时内,报道转发量突破400条,但网民评论却不足百。这一数据反差,暴露出社会对老年群体权益的保护或许只是停留在了表面的“象征性关注”。

当前,我们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涉及老年人被骗的新闻报道,但媒体在报道中往往更侧重“巨额损失”“千人受骗”等吸引眼球的词汇,却忽略了诈骗背后的社会矛盾。独居老人的孤独、子女长期缺位的陪伴、对健康与命运的深层焦虑,这些诈骗者精准击中的老年人心理痛点,在一个个统计数字中悄然消失。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为老年人做出了诸多适老化改革尝试。

不少APP推出了老年版本,有的以“大字号+删功能”为主要逻辑粗暴简化界面;有的虽在首页实现“放大字体”“简化操作”,却未贯通至高频流程节点,甚至在二级页面又恢复成普通模式;有的设计忽略了老年群体内部数字素养、身体机能、信息偏好、学历教育等维度上的差异,导致有操作能力的老人“被简化”,而真正需要辅助的用户依然“用不了”。

国内旅游景点也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增设无障碍通道、防滑地砖及轮椅租赁服务,开设老年购票专用通道、保留人工窗口,并增设紧急呼叫装置与医疗救助点。然而,无障碍通道会被台阶阻断,智能设备操作复杂、人脸识别失败率高,线上适老化功能响应延迟,失能老人缺乏专业照护,轮椅通道与休息区覆盖率低。

‌这种看似“热闹”的改造,折射出的是社会对老年群体需求的认知偏差。我们往往将“适老化”简化为硬件设施的堆砌,却忽视了老年人在情感、尊严与安全层面的深层需求。

当子女长期缺位,老年人就会对虚拟关怀产生依赖,甚至送出自己全部的养老金;当记者用“算法”“引流”等专业术语报道诈骗手段时,老年人可能连“电诈”二字都难以理解;当年轻网民对老年人冠以“愚昧”“贪小便宜”等标签时,他们不仅忽略了诈骗者的狡猾,更掩盖了养老体系不完善、精神关怀缺失等社会问题;当社区讲座流于形式,防骗教育多停留在“不转账”“不泄露密码”等表层,而未针对老年人心理弱点设计干预方案,反而会更加剧老人对权威的质疑。

真正的适老化改革,需要从“硬件堆砌”转向“需求精准匹配”,从“技术适老”转向“认知适老”。适老化传播,也要从技术层面的“降维”转向认知层面的“共情”,让老年人的声音被听见,让他们的需求被看见。(杨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