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一朵菊,两地香
来源: 扬子晚报
2025-11-21 10:51:00
走进花田,菊花沁人心脾的香气自然而然就扑鼻而来。下腰、倾身,手指轻捻花朵基部,腕子一转,一朵完好的杭白菊坠入竹篮。如此往复,竹篮渐渐隆起小丘。提至田坎边,篮里的菊花如一股泉,“哗”,涌入敞口的大布袋。
一篮篮,随着摘花人深入花田,雪白的花浪在后退,露出绿色的底子。尚有胎菊在风中轻颤,像退潮后留在沙滩上的零星贝壳。
花心像一颗散发着光芒的小太阳,修饰着一圈圈细鳞般的白色花瓣,杭白菊又被称为小汤黄,是浙江省八大名药材“浙八味”之一。虽冠以一个“杭”字,实则原产地在阡陌交错的嘉兴桐乡。
深秋的桐乡,花开如海。
花田中有几间屋,如泊在菊海中的画舫。供人歇脚喝茶,也可将亲手摘的杭白菊,通过蒸、微波炉低温烤,带走自己的劳动成果。
![]()
三五朵杭白菊置于玻璃杯中,沸水倾入,蒸腾的热气里,干瘪的菊花浮浮沉沉,而后渐渐舒缓,慢慢撑展开,花瓣洁白、花蕊亮黄,又是初绽的模样。喝着柠檬黄汤色的菊花茶,我被花田主人小陆的创业故事吸引住了。
小陆祖孙三代都是花农。她热爱雨后田野里弥漫的清新气息,着迷于杭白菊被压条后,展现出的惊人生命力——那些遭遇摧折的茎秆,反而会变得更加结实挺拔。这些不畏霜寒的精灵,是花农的希望。只是这份希望,总是笼罩着不确定的因素。气候的细微变化都可能让整年的辛劳付诸东流。令人忧心的是,传统种植模式各自为政,如谚语说的,“乡下人补碗,自顾自”。接力棒传到小陆手中,她以土地流转破局,推行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不仅让花农的收益稳增,更将废弃的菊花茎秆变废为宝,成为当地湖羊的优质饲料。
2022年,小陆前往青海都兰投资建设另一个杭菊园。在浙江援青干部的牵线搭桥下,万株桐乡菊苗如同江南的使者,最终在海拔3000米的青藏高原扎下根来。为了确保这场跨越2500公里的生命迁徙顺利完成,小陆和植保员一起驻扎在试验基地4个月,将江南的种植经验倾囊相授。
三个月后,菊苗90%的成活率,让高原多出一片片生机盎然的葱郁,宣告这场种植试验取得阶段性成功。
十月采摘季,杭白菊繁密盛开,宛如高原上洁白的云团,落在了广袤的大地。村民们穿梭于花田间辛勤劳作,每日能得百余元收入。今年,五十多岁的农妇旦正卓玛,摩挲着刚领到的工资,露出菊花般灿烂的笑容。她喜气洋洋地盘算:终于能给孙女买一台电脑了。以前,她只能在家种些藜麦和青稞,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如今,除了种地,还能通过摘花赚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一朵杭白菊,香飘两地,乡村振兴的故事,有了最清甜的注脚。
作者:莫陌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