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刊|苗怀明《人在江湖》:百年之后我们依然身在四大名著里的“江湖”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4 13:18:00
从《三国演义》的谋略,到《水浒传》的忠义,从《西游记》的彻悟,到《红楼梦》的情真,四大名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之作,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与力量。经典何以成为经典?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百年前的文学经典价值在哪里?11月23日下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携新作《人在江湖:话说四大名著》在可一书店举行讲座,在活动开始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
四大名著里的世界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四大名著光是一本《红楼梦》就够一个学者研究一辈子,要把四大名著都吃通绝非易事,“所以常有人问我,你能不能各用一个词来概括四大名著的精华所在呢?”苗怀明还真想了四个词,这四个词也就成为了《人在江湖》的一个核心。
![]()
《人在江湖》是一本语言风格非常风趣幽默的书,以《三国演义》之“远谋”、《水浒传》之“忠义”、《西游记》之“彻悟”、《红楼梦》之“挚情”四个关键词精准定调四大名著。“四大名著是一个非常巧妙的组合,这四个词放在一起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的一个世界观、价值观。如果你要了解中国人的历史观,就看《三国演义》,要了解中国人的想象世界,就看《西游记》,要了解中国人的生活,贵族的生活看《红楼梦》,草莽的生活看《水浒传》,四大名著构成了一个有趣的艺术整体。”
《人在江湖》是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的,但苗怀明采用了通俗的语言风格来解读四大名著,这是为了消解年轻人对经典名著的隔膜感。现如今谈到古典文学名著,不少年轻读者望而生畏,觉得文言文难读,小说里的世界距离如今的生活更是十万八千里的远,每部小说还都那么长更是啃不动,实际上我们距离四大名著里的世界并不遥远,“尽管物质生活很不一样了,但是人与人的关系、基本的价值理念都没有变化。”苗怀明举了个例子,“比如说现在年轻人谈恋爱,小情侣闹情绪遇到问题,你在《红楼梦》里可以看到贾宝玉、林黛玉是怎么处理的。再比如《西游记》里的猪八戒,我们常常觉得猪八戒有点可笑,馋嘴贪吃,取经路上还偷懒,但其实想想他也蛮正常的,我们上班的时候也会想着多放点假吧,也会想要摸鱼偷懒。”这正是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它就像一面镜子,照见芸芸众生,也照见每一位读者,“文学写的是人学,根本上是写人性,人性之间是相通的,现在的年轻人依旧可以与古典文学名著建立这种情感共鸣,读一部名著,实际上就是去分享先哲的人生智慧。”
![]()
永远不要放弃阅读纸质书
在讲座上,苗怀明和读者们聊起了四大名著与南京的不解情缘和其中的人生智慧:为什么说没有孙权就没有后来的六朝古都,南京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三国文化遗迹,唐僧的灵骨为啥会在南京,故事和南京八竿子打不着的《西游记》为啥说离了南京这本书可能就不存在了,曹家当年到底多有钱,不咋起眼的乌龙潭公园原来卧虎藏龙了一大群名师大家……一个又一个妙趣横生的话题让现场的读者听的入迷,四大名著与南京地方文化的密切勾连也着实令人惊叹于南京文脉的深厚。即便过了几百年,四大名著中的智慧仍然启迪着当下的人们,“读文学名著未必能让作文立竿见影的提分,但读文学名著有疗愈的作用,让焦躁的心放松下来,也能从中找到面对当下问题的方法。”
在《人在江湖》的最后,有一篇苗怀明回忆自己父亲的文章,“我觉得阅读就和吃饭的口味一样,长大后最怀念的就是妈妈的味道,妈妈做的饭影响了你一生味蕾的选择。阅读也是如此,父母的引导对孩子会产生终生的影响。”这一点在苗怀明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父亲是一名测绘师,虽然不是文科出身,但特别喜欢阅读古典文学名著,苗怀明最早读到的四大名著就是父亲买的,“我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认识的字还不多,父亲就念给我,给我讲书里面的故事。我现在从事古代小说研究和父亲对我的熏陶关系很大。我想对于现在的父母来说,培养孩子对四大名著、对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的亲近感非常重要,这种感情会维持一生。”
和过去相比,现在能看的书很多,阅读的方式更多,甚至不用阅读,可以听别人给你讲解书,但在苗怀明看来,电子化的阅读并非是最理想的阅读方式,“在没有找到更理想的阅读方式之前,不要放弃纸质书的阅读。”电子化、碎片化的阅读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只是在接受别人给你灌输的内容,“深度的阅读在于能让你思考更复杂,更丰富的内容,让你变得深刻。长期的浅表阅读让大脑不会进行深刻的思考了,大脑不思考了人就变得没有常识,缺乏逻辑,没有自己的立场也不讲道理。我写这本书其实目的也是要引导大家看原著,如果你看我的书对四大名著感兴趣了,还是要找来原著看看,从中去找到属于你的思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