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汇

美丽中国·“视”说新语④|“三交”筑同心,繁花次第开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4 20:02:00

天山巍峨蜿蜒,伊犁河水奔腾。苍茫的雪山草原与江南水乡的灵秀在此交汇,一眼之间就是千年的记忆。

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以来,江苏援伊干部人才以“民族三交”为重要抓手,努力打造“苏韵伊情”民族团结江苏援疆品牌,在天山河谷共筑民族团结同心圆。

巴扎尔古丽奶茶馆成网红,甜蜜小镇日子甜

煮茶、倒奶、加盐……清晨的奶茶香飘散在尼勒克县甜蜜小镇多尔布津村的空气里。巴扎尔古丽·拉汗忙碌的身影,映衬着炉火中跳跃的火苗。这个哈萨克族妇女,曾经只会做奶疙瘩,对经营生意一窍不通。而今,她的“巴扎尔古丽奶茶馆”却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点。

转变源于江苏援伊常州(武进)工作组。2年前,工作组走进她的家中,建议她开办奶茶馆。她犹豫不决,但工作组没有放弃:安排她学习烹饪,请设计师帮她改造庭院。葡萄架下,毡绣装点墙壁,温馨的民宿悄然成型。

奶茶馆开张第一个月,便收入2万多元。全年纯收入突破20万元,工作组还给予她5万元作为奖励。巴扎尔古丽感慨:“改造后的奶茶店火了,成了网红打卡点。”

她的成功点燃了村民的创业热情。短短一年,60多家民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30多名村民摇身一变,成了摊主、司机、咖啡师。蜂蜜不再是论公斤卖,而是装入小罐,供不应求。

每到周末,甜蜜小镇灯火通明。核桃馕、烤乳鸽、辣子鸡、三文鱼的香味在空气里交织。冬不拉与二胡的合奏,述说着民族和谐的旋律。“今年1至8月,村里接待游客数万人次,仅研学团队就来了30多个。”新疆多多村旅游文化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叶尔扎提·吐尔逊别克说。村里正筹划“寻蜜之旅”,要让游客跟着蜜蜂去看花海。

甜蜜小镇,不仅甜在蜂蜜和奶茶,更甜在民族交融的心田。在这里,游客与村民共享欢乐,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锡伯族等各民族携手,把小镇的日子过得像蜜一样甜。

锡伯古城夜经济繁荣

锡伯古城映光影,民族交融舞翩跹

夜幕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牛录镇的民族团结广场热闹非凡。年轻人跳起了锡伯族的非遗舞蹈贝伦舞,笑声与鼓点交织。舞台上的灯光透亮,再也不用手电筒照明。

3年前,这里还是泥泞不堪、垃圾遍地的老村落。如今,宽阔的道路、明亮的路灯、彩绘的墙面,共同勾勒出古村新貌。这一切,离不开江苏援伊盐城工作组。

自2022年起,工作组分三期投入援疆资金3614万元,实施“基础设施+文化传承+产业培育”模式:10公里沥青路,500盏路灯,1万平方米外立面融入弓箭纹样,2座群众舞台,5.1公里生态水渠。

“最难得的是保留了200米夯土老墙。”副镇长牛小伟说,那是“乡愁记忆廊道”,留住了一代人的回忆。

环境改善带来“美丽经济”,全镇新增27家民宿和餐饮店,人均增收2300元。依托锡伯古城景区,孙扎齐村成了游客心中的“民族田园”。

“这些变化不仅是物质提升,更重塑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察布查尔县孙扎齐村村民阿依努尔·努如斯感慨。民族融合,不仅写在环境里,更写在心灵深处。

村民变身咖啡师

文脉如泉润疆行,心心相印石榴情

“民族三交”,不仅体现在人员交往交流交融方面,还体现在书香润心灵、文艺传经典上。

在伊犁霍城县,“澄艺快递”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江苏援伊无锡(江阴)工作组每年投入500万元,送出100余场文艺演出和免费培训。昆曲、锡剧、黄梅戏与冬不拉同台演出,江南小调与草原旋律交织呼应。

演员萨菲亚·阿不都音木说:“通过演出,我们真切感受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尼勒克县第六社区,秋白书苑灯火温暖。江苏援伊常州(武进)工作组整合67万元援疆资金,打造了集阅读、讲座、沙龙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在巩留暨阳中学,苏州(张家港)工作组建设的首个校园示范性“石榴籽书屋”正式投用。简洁的江南花窗,红色的石榴籽元素,诉说着文化交融。巩留暨阳中学高二(11)班学生麦尔比娅 ·巴拉提江小心翼翼地翻开《最太湖》,脸上洋溢着惊喜;高二(3)班的曼孜拉木·阿布力米提甚至舍不得用力压书,“不想把书留下折痕”。截至2025年,巩留县已建成104座石榴籽书屋,覆盖城乡。书屋不仅是借书还书的地方,更是民族团结的课堂。

通过江苏援伊泰州工作组的努力,常年与昭苏师生进行着跨越4500公里“图书漂流”,共享书香。两年间,3万本书“漂流”而至,惠及昭苏学子2500多人。

2024年,那拉提·紫金音乐节上,马头琴与小提琴合奏《茉莉花》,婉约与辽阔交融;在苏伊两地巡演的《同是江南》,把苏州评弹与哈萨克舞蹈结合,场场爆满。

2025年9月,哈萨克斯坦和中国两国画家走进伊犁,以画笔描绘天山雄浑与民族风情。“艺术是跨越语言的桥梁,友谊是连接心灵的纽带。期待这样的交流成为常态,让更多故事在画布上延续。”伊犁州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向阳说。

孩子们与机器人对弈

久久为功助“三交”,“苏韵伊情”绵绵长

江苏援伊镇江工作组自2022年起,推动“润疆情”消费助农项目,解决新疆四师农产品出疆难、运费贵的困境。短短两年,累计销售额超2300万元。

科技为伊犁青少年插上梦想的翅膀。江苏援伊苏州(张家港)工作组投资500万元建设巩留县科技馆,总面积2300平方米。青少年在这里操作机械手臂,体验虚拟实验,感受科学魅力。巩留县科协副主席李景巧说,科技馆不仅是科普基地,更是民族融合的现代化课堂。

今年5月17日,由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推动实施的2025 “苏韵伊情·青苗筑梦”大型公益行动计划正式启动。活动让30万苏伊两地青少年在交流中加深交往,在交往中实现交融。

“从2023年以来,实施民族‘三交’项目120多个,投入资金3.8亿元。协调20多万人次苏伊两地青少年开展“苏韵伊情”万里鸿雁传真情、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推动近1400批次33万名社会各阶层人士开展交往交流交融。”江苏援伊前指民族团结组组长陈丰华用一组组数据,为民族“三交”作了最直观的注脚。

此外,文旅促“三交”也功不可没。2024年全年,伊犁州直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445.04万人次,游客花费705.6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62%、38.83%。这背后是江苏援伊持续对文旅发展的持续助力——支持编制《伊犁州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等旅游规划,赴北京、广州等10多个主要客源地城市进行文旅推介等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援疆工作的主线。民族团结工作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伊犁州党委副书记、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赵庆红总指挥说。今天的伊犁,正是在这份恒心与热忱的浇灌下,“民族三交”之花次第盛开。

天安门广场前敬礼

【记者手记】 石榴更红心更近

走进尼勒克的甜蜜小镇,看孩子们追逐嬉戏;走过孙扎齐村的古城广场,看舞者轻盈的身影;迈入石榴籽书屋,听孩子们大声朗读“江南可采莲”;踏进科技馆,看少年们双眼闪光……那一刻,援疆具像化了。它不仅是一串串数字,更是热气腾腾的美好生活,是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美好图景。

在这里,石榴更红心更近,苏韵伊情如歌行。江苏援伊团队把真情与温暖播撒在天山河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次第花开,汇聚成天山花海。

文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春宁 路叶

摄影:范晓林 摄像:朱君贤 朱信智

视觉:肖甜 黄凤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