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让文化馆变身“美育学校”,南通这周“文化味儿”拉满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4 17:44:00

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舞蹈,婉转动听的越剧新歌,节奏欢快的渔家广场舞......5月24日晚,初夏雨后的凉意,并未消散市民的热情,南通群英馆中心广场依旧灯火璀璨,人头攒动。由南通市文化馆组织的“我的队伍我的团”文化馆优秀业务团队风采展示精彩上演,引来许多市民驻足欣赏,拍手叫好。

“我的队伍我的团”是南通市文化馆近两年打造的重要群众文化品牌,以团队展示、共建共享的模式,联合各县市区文化馆培育的馆办团队作品向群众汇报,让全民艺术普及的成果更加深入人心。南通市文化馆副馆长任璐介绍说,很多团队都是周周有排练,月月有演出,这样的一些作品接地气,很受观众欢迎。

伴随着江风海韵的律动,崇川区文化馆静海之韵舞蹈团的表演者们,迈着轻盈步伐走上舞台,呈上充满渔家情怀的广场舞。这支舞蹈的音乐取自南通民间歌曲,通过渔家女海上撒网、捞捕、划船等生动形象,展现出热情、灵动的人物形象和舞蹈动态,更展现了南通特有的江风海韵地域特色。

“这支舞蹈是我们最新编排创意,希望能给观众们呈上新的视觉体验。”崇川区文化馆静海之韵舞蹈团副团长张楠希告诉记者,这支舞蹈团的成员来自退休教师、社区工作者等不同行业,对舞蹈的共同爱好把大家聚到一起。“我们每周安排三次排练,已参加演出百余次,接下来还将代表南通参加全省的广场舞比赛。”

当晚,市民秦女士晚饭后散步路过演出现场,原本准备看一眼的她,驻足欣赏到表演结束。她告诉记者,能在家门口享受到这样文化大餐,既丰富了茶余饭后的闲暇时间,也对南通许多本土文化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

近年来,南通市各个文化馆的业务干部走进基层,开展艺术培训,办好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做好群众身边的“文艺搭子”。在他们的带领下,全市一批优秀群众文化团队迅速壮大,在服务基层、繁荣文化中当主角、唱大戏,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70岁的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戏曲团团长崔兰精神矍铄、唱腔铿锵有力,与团员们戏曲联唱黄梅戏歌《中国梦》、越剧新歌《时光谣》,赢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崔兰告诉记者,自己目前在海安文化艺术中心、退休职工艺术大学和老干部大学任教,已教授黄梅戏、越剧、沪剧等戏曲二十多年,先后带出500多名学员。“我们团队进社区、进养老院以及各类文艺汇演,唱戏曲早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5月17日-25日,南通市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活动持续精彩上演,街角邂逅艺术、非遗互动体验、爵士音乐会、戏曲演出等,一场场精心“烹制”的“文化大餐”丰富了市民午后和夜晚。

"艺起来·街角邂逅艺术"专场演出,以歌曲、舞蹈、诗朗诵、器乐演奏等多个艺术门类的跨界碰撞,让市民在转角处邂逅艺术之美;城市非遗会客厅,通过传承人授课、手作体验等环节,让香袋制作、梅庵古琴、色织土布等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爵妙城南爵士音乐会则奏响夏日浪漫与激情交响曲,更有咖啡、美酒助阵,让市民在享受艺术熏陶的同时,自然融入消费场景。

南通市文化馆馆长郭小川表示,本次活动围绕“让文化馆成为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主题,以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为导向,策划设计涵盖多领域的文化活动。有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有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有多元艺术与消费场景的结合,既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激活城市消费新动能,生动诠释了“文化惠民”与“经济增效”的双向奔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亚运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