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让非遗在商场里“活”起来,南通“城市非遗会客厅”焕新升级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8 11:23:00

“以前要去非遗馆看非遗,现在商场里逛着街,就可以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小朋友也很有教育启发。”9月7日下午,南通市民王静带着女儿在南通文峰城市广场逛街,非遗展示展销馆里精美的非遗作品,让娘俩不由的停下脚步,专注地欣赏作品,与非遗创承人交流互动。“以针代笔,以线带色,每一幅作品都是绘画和刺绣的结合,都是时间、耐心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参观沈绣制作时,王静不由地赞叹。

蓝印花布、色织土布技艺、木版年画、通作家具制作技艺......记者在城市非遗会客厅看到,众多具有江海特色的非遗项目,引来许多市民驻足欣赏,不少人还亲自上手,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里,服饰、帆布包、装饰品等纹样新颖、设计灵动,将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在南通市华艺扎染博物馆里,非遗创承人指尖飞舞,现场展示着折叠、捆扎、夹等多种不同技法组合,扎成花型、螺旋形、条纹型等多种形状;木版年画馆里,一群学生专注的看着非遗创承人手腕轻轻转动、动作行云流水,一幅精美团在洁白宣纸上缓缓浮现……

今年6月,南通“城市非遗会客厅”首次进驻南通文峰广场商圈,以“融入现代生活,展现非遗魅力”为目标,创新探索文商旅深度融合路径。经过两个多月焕新升级,“城市非遗会客厅”非遗展示展销项目达到16个。近1000平方米沉浸式艺术空间,营造出“朋友做客式”的亲切氛围,通过沉浸式展销、奇妙课、艺术展、造物集四大核心功能区,构建“展、演、销、学”四位一体的非遗生态。

“城市非遗会客厅”打破非遗展示的常规模式,将非遗作品融入生活场景,使那些曾令人驻足赞叹的非遗技艺,成为市民朋友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在二楼互动体验区,设置南通色织土布技艺、灯彩、木版年画、棕编、剪纸、如皋香袋制作技艺等本土非遗体验项目,内容涵盖蓝染扇子制作、DIY中药艾草养生锤、扎染帆布包、刺绣团扇、拓印蓝白纹样丝巾等互动活动,累计吸引1000余名非遗爱好者深度参与;同时在商场4楼开设文化馆“美育学堂”,延伸公共文化服务链,实现“零距离”文化服务。

为了让非遗“可感、可销”,商圈联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江苏凯利绣品、扎染博物馆、通作家具博物馆、元春茶庄、富美帽饰博物馆等6家本土非遗机构,集中展示销售非遗作品,包括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南通仿真绣、扎染技艺、通作家具制作技艺、南通制茶技艺、南通草编技艺等。“我们通过打造‘非遗匠造所’,以沉浸式、常态化方式对非遗产品进行展销,让非遗触手可及。”南通文峰城市广场副总经理顾敏说。

当前,“苏超”正成为全民话题顶流,与人气爆棚的“城市非遗会客厅”互为引流,共同为商圈注入活力。“城市非遗会客厅”聚人气,更促消费,截至目前,每周末活动参与人数近万人次,各类销售额突破20万元,非遗文创产品热销近500件,涵盖蓝印花布衍生品、仿真绣饰品、如皋香袋等品类。

“对于传统艺人而言,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非遗作品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南通木板年画非遗传承人杨红卫告诉记者,所有的非遗作品,在传承过程中,需要观众,需要传承的接受者。“走进大型商圈等城市空间,可以获得更大的流量,尤其可以受到更多年轻人关注。我们的作品可能被更多人,对于后期的销售、加工和传承都很重。”杨红卫说。

南通市文化馆馆长郭小川说,将持续深化‘城市非遗会客厅’建设,让其进一步成为唤醒城市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展示江海文化软实力、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窗口。通过“内容深耕、联动增效、IP塑造”等多种途径,不断推动南通城市消费提质扩容,进一步扩大南通非遗影响力,实现文化传播与商业赋能双向突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