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从“殿堂”到“日常”:盐城“一墙美展”让全民共享文化之美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8 17:27:00

今年5月以来,一个个“流动画廊”悄然出现在盐城的社区广场、乡村集市、工厂车间,甚至候车大厅。它们没有高墙阻隔,不收门票,也没有展览时间的限制,人们遛个弯、买个菜、等个车,一抬眼,就能遇见艺术。这就是盐城市创新开展“茉莉花开·盐艺直达”行动中的重要一环——“一墙美展”流动画廊。它依托“五个一”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在“11+N”地区试点,走出专业场馆、钻进大街小巷,把美送到寻常百姓身边,让更多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不仅仅是一场“展”,更是一场“变”:老百姓从“看热闹”到“看门道”,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艺术,也从遥不可及的“殿堂珍品”,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日常风景”。

此刻“一墙美展”不再是简单的展览陈列而是一次遍布城乡的美育之旅一次全民参与的审美提升一次指向清晰的价值引导。

百姓成为“画中人”

“快看!这不是老李吗?他上墙啦!”日前,在滨海县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的“一墙美展”现场,一群员工围在一幅摄影作品前,笑声朗朗。原来,这场摄影主题展展出了很多员工们日常工作的场景,工人李师傅就是其中之一。“真没想到,自己天天干的活,也能被拍得这么带劲!”员工李师傅有点不好意思,却嘴角还是掩不住往上扬,“感觉我们不只是干活的人,也是‘画里的人’。”

在不远处的滨海港站候车大厅,“一墙美展”流动画廊同样吸引了南来北往的行人。展览展示了关于滨海发展记忆与奋斗精神的摄影作品,让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将作品与自己的记忆两相比对,不禁感慨时代的变迁。

“我们这面‘行走的艺术墙’,属于可拆装、易运输的展板设计。在企业园区、商业场所、交通枢纽等地开展,非常受欢迎。”展览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哪里有群众,就把展览送到哪里。与其曲高和寡,不如紧贴受众。在“一墙美展”中,有一批“接地气、冒热气”的展览,正在盐城各个县(市、区)“流动”起来,以最快的速度、最贴近的角度,吸引百姓市民。

在盐城市盐都区,“一墙美展”以“水韵盐都 人文西乡”为主题,里下河水乡的采藕戏鸭、农忙丰收、老街旧巷,成了作品的主角;在大丰区,“丰景独好”美术摄影作品展,麋鹿、丹顶鹤、滩涂湿地,唤起了人们守护家乡碧水蓝天的共鸣;在建湖县,“建湖有戏·纸爱建湖”非遗剪纸作品展,将江苏省级非遗项目“冈西剪纸”与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湖淮剧深度融合;在射阳县,农民画展色彩浓烈、质朴生动,种地、捕鱼、赶集……当地群众围着画作仔细辨别熟悉的事项,了解艺术如何描绘生活。

“以前觉得艺术是城里人的事,没想到我们农村的日常生活也这么‘上镜’!”盐都区村民老王笑呵呵地指着一幅作品,他相信那场农忙中的一个背影,铁定就是他自己。

在家门口“读盐城”

如果说老百姓成为“画中人”的“小成本”“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让“一墙美展”得以迅速覆盖城乡。那么各类展览的内容,则构建起一本生动的乡土教材。在这里,市民可以追寻文化根脉,读懂自己的家乡。

7月22日,由盐城市博物馆打造的“云端展览”正式启幕。盐城市博物馆精选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代表性文物进行展出,时间跨度长达五千年。值得一提的是,市民观众只需手机扫码指尖轻触,精心遴选的馆藏艺术珍品、精彩专业的文图讲解即可呈现。

“我们策划‘云端展览’,希望打破时空限制,让文化资源真正'流动'起来。”盐城市博物馆馆长朱海燕表示,盐城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但传统博物馆展览受场地、时间制约,很多人尤其是基层群众难以亲身感知。这场展览就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把馆藏珍品‘送’到大家指尖,让艺术与文明触手可及。

更多的市民则希望通过“一墙美展”教育下一代。在盐都区孙伙村,一面以西乡传统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展墙,吸引了不少老人驻足。“这是水车,这是碾子……现在很少见咯!你知道米是从哪儿来的吗?”村民老陈一边看,一边给孙子讲解自己过往。生活的经验、代际的传承、祖孙的亲情,在这面墙前悄然飘过。

在1956星剧场内,盐城市首届金海贝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的优秀作品正在展出。这场用“盐城之美”讲述盐城故事的赛事,涌现了一批生动鲜活的文创作品。新四军纪念馆周边文创将铁军征程融入生活日常,“登瀛小筑”城市文化微空间将烟火气与人情味汇聚一处,五颜六色候鸟主题的巧克力棒礼盒让人眼前一亮,懵懂可爱的各类“盐小勺”形象令人忍俊不禁……“来看展览的市民,大多都感到意外。他们没有想到熟悉的城市元素,原来可以设计出这么多文创产品。”1956星剧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观众之中,家长带孩子来看的比较多,他们都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了解城市历史,学习文化创意的机会。

从“看一看”到“试一试”

8月14日,“茉莉花开·盐艺直达”行动暨“文化经开·艺润雨露”主题文艺展演活动,在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同步送到老百姓身边的,还有在雨露社区中韩文化客厅举办的“笔润雨露·墨韵传馨”书画展,也引得不少群众驻足流连。盐城市美术馆、盐城市书画院带来的馆藏作品整齐陈列,意境悠远的绘画笔触细腻,将麋鹿、丹顶鹤等动物描绘得活灵活现,让居民群众近距离沉浸式感受艺术魅力。

“你看这个用笔、这个走势,跟你的是不是不一样?回去咱们好好试一试。”一位父亲指着一幅画作对女儿说。说罢,还意犹未尽地用手虚指着描摹了一遍。这正是“一墙美展”带来的改变。从普及知识,到激发兴趣,让艺术从“眼睛”走进“双手”。村民驻足观赏时交流剪纸里的淮剧情节,老人给孩子讲解非遗背后的故事,青少年在打卡拍照中萌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让展览从“观赏品”变为“日用品”,持续浸润日常生活,给予人们美的启迪与心灵的慰藉。

暑假期间,盐城市美术馆携手盐城市博物馆、黄海湿地博物馆和潮间带艺术村,推出了特色研学夏令营,通过“三馆一景”联动,将盐城的历史文化、湿地生态与艺术创作有机结合,给参与的少年儿童带来了一场特殊的沉浸式体验。

这是一次打破观众与艺术边界的尝试。研学之旅不再是单向观展看展,而是看完之后立刻动手尝试体验。带着对艺术的懵懂认知,孩子们拿起画笔、蘸上墨汁、捏起陶土,学着艺术家的样子有板有眼地操作起来。心之所想、目之所及在手边一一呈现。虽然稚嫩、虽然浅显,但却实现了从“被动观看者”变为生活的“主动艺术家”。艺术开始改变生活。

审美在悄然改变

5月19日,“茉莉花开·盐艺直达”行动暨“潮间带艺术村×一条艺术”主题创作活动,在亭湖区黄尖镇举行。在当天活动中,“一条×潮间带艺术村”工艺美术共创工坊正式揭牌。

在随后的时间里,共创工坊的艺术家们,依托了潮间带艺术村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实地探访、感受、创作,打造与自然、文化与生态的深度对话的平台,实现艺术资源赋能美丽乡村建设。艺术家的作品首展就在潮间带艺术村,当地的村民成为最早的“观众”。“刚开始看不懂,但旁边有志愿者讲解,慢慢也看出点味道来了。”居民刘阿姨笑着说,“现在路过这里总要多看两眼,感觉自己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在盐城市美术馆内,“猫咪派对”与“毕加索”双展并行,一经展出备受欢迎。“猫咪的夏日派对——闯入喵托邦的毛茸茸世界”汇聚六十余件以猫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打造轻松治愈的“轻文化”体验,给市民一个走进来的理由。而“天才的激情与永恒——毕加索艺术特展”选取百余件大师作品,让市民直接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老百姓不是不爱美,而是缺少接触美的机会。”“茉莉花开·盐艺直达”行动特聘的文化名家、盐城市美术馆馆长吴洪春告诉记者,一座城市审美情趣的提升,来自每个市民审美能力的提升,而每个市民素养的提升,需要途径、过程和普及,经过艺术普及和熏陶的市民,会主动产生接触高雅艺术的需求。“我认为,‘一墙美展’就是一次全民美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乃至城市的审美能力都会提升。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通讯员:姚梦 苏新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周珉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