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群众在哪里 文化就送到哪里

来源: 海安发布

2025-09-09 07:32:00

当七馆珍品“走”出展柜、“沉”到基层,百日售票达“10万+”;当文艺直通车载着欢歌笑语,稳稳“停”在百姓家门口;当非遗市集在商圈焕发新生,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撞出惊喜;当名家大咖卸下“远方客”的身份,以“常驻者”的姿态扎根乡土——

“群众在哪里,文化就送到哪里”。在海安,这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浸润在日常里的生动实践。

弹好“看大展 赏好戏 享非遗 来名家”四重奏,奏响文化惠民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鸣曲”。今年以来,海安锚定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以创新为笔、以服务为墨,在文化强市建设的画卷上不断添彩。一系列文化活动,打破“一时热闹”的局限,用常态长效的“精准配送”,让文化惠民从“一阵风”变为萦绕身边的“四季风”。

从策划到布展仅60天,三个半月内超10万人次游客前来“打卡”;因观众热情不减,展期暖心延至9月10日……创新“大馆出资源、小馆出场景”模式,“学霸”康熙主题特展让头部博物馆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与市民“直接见面”,实现了“国家队”和“地方队”协同创新。

5月18日,“学霸”康熙主题特展于海安市博物馆开展。这场由海安联袂国家文物局直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打造的“县域文化展览标杆之作”,观众仅需9.85元,便可观赏到来自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等7家文博机构的60余件文物藏品,其中多件展品还是首次公开亮相。

这是一场让历史“活”起来的生动之展。展览以“读书破万卷”“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行万里路”三个篇章为脉络,褪去历史的“高冷”外衣,将康熙从教科书里遥远的帝王形象,还原成“背书百二十遍”的勤勉学子、“日射三鹿”的全能强者,让这位历代帝王中罕见的复合型“学霸”,变得可感可触、鲜活生动。

这是一场与本土“融”进去的共鸣之展。展陈处处透着浓浓的“海安味儿”:海安基础教育享誉全国,而特展恰选址于海安中学对面的博物馆。当这位古代“学霸”帝王,与海安中学的莘莘学子隔街相望,瞬间串联起“古”与“今”的对话,奏响了“传承”与“育人”的和弦,让文化共鸣直抵人心。

这是一场用巧思“暖”人心的互动之展。虽展厅面积近400平方米,不算宏大,却处处藏着惊喜:展厅外,设置了打卡拍照、祈福墙等多样互动区,另一边还有文创集市,海安自主开发的青墩石斧书签、七战七捷金属冰箱贴、海安明信片等24种具有海安元素的文创产品颇受欢迎,自开展以来销售已超15万元,让文化记忆可带“回家”。

“苏超”赛事、群星演唱会……凭指定活动的票根和身份证,都可享受“学霸”康熙特展免费入场一次。一展兴一城,“流量”变“留量”。这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与海安城市IP深度交融、互促共进,真正实现了“满足需求”与“推动发展”的双向赋能,成为海安文化惠民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正以鲜活灵动的姿态,成为海安文化惠民的生动注脚。从谭港村文化大舞台下此起彼伏的热烈掌声,到商圈里市民的专注与欢笑,它打破舞台的边界,将专业院团的精湛演出与群众自编自演的鲜活节目,一并送到百姓家门口,让艺术的芬芳顺着烟火气,浸润海安每一个角落。

以“点单式”供给。承办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进海安系列专场演出8场,惠及群众近万人。省文旅厅“家门口赏好戏”、省文联文艺轻骑兵志愿行系列活动等在海安举办,美术讲座、苍龙舞辅导、广场舞辅导等多场优质培训送达海安。省作协“名师好课到基层”系列活动走进城南初中、明道小学等3所学校。由省演艺集团话剧院与海安中学联合编排的话剧《西迁》,通过“动物长征”再现家国情怀,将于十月公演。

·

以“不设限”破局。传统文艺演出常困于专业场馆的“围墙”,固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无形中抬高了公众参与的门槛。而“茉莉花开”以流动舞台为载体,主动“走进”人流量密集的商圈广场、乡村集市,把文化惠民从“等着群众来”的被动接受,变成“群众随时遇”的主动邂逅。市民无需特意安排时间,就能与一场精彩演出不期而遇——文化艺术不再是“计划内”的安排,而是融入日常烟火的惊喜。

·

以“全维度”铺陈。近两个月来,5场“茉莉花开·海安之夏”主题演出与12项互动活动轮番登场,为海安的夏夜注入满满文化活力。少儿专场里,孩子们踩着架子鼓的节奏、跳着灵动的群舞、吟着经典的古诗,在舞台上展现风采、收获自信;非遗板块中,省级非遗“海安花鼓”的鼓点铿锵、舞姿灵动,鲜明的地域特色让台下观众连连叫好;戏曲单元则精选《贵妃醉酒》的婉转唱腔、《对花》的俏皮互动,精准满足了老中青不同群体的文化期待。

·

以“共参与”聚力。这场文艺盛宴的主角,不仅有专业演员,更有来自海安高新区的群众文艺团队、非遗传承人、少儿艺术团体。他们没有专业的演出履历,却凭着对文艺的满腔热爱和日复一日的坚持排练,把每一个节目都演绎得格外动人。通过专业团队与群众文艺团队同台共演的模式,海安将文化惠民从“单向输送”升级为“双向奔赴”,真正实现“送文化”向“种文化”的深度转化。

以“可持续”赋能。把高品质文化活动嵌入商圈,海安做的不只是“送欢乐”,更在探索“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新路径。演出现场聚拢的人气,直接带动了周边餐饮、零售商户的客流量与销售额;不少商家顺势推出夜间消费优惠、延长营业时间,跟着文艺热潮“火”了一把。如今,“看演出、逛商圈、享消费”已成为海安夜间生活的新场景,逐步形成“文艺引流—商业转化—体验升级”的良性循环,为城市夜经济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动能。

循“文化足迹”,续“传承之路”。从专业博物馆的精致展览到商圈广场的热闹市集,从精品陈列到实践体验,在海安,非遗早已走出典籍的字里行间、走出工坊的一方天地,融入更多生活场景与文化活动。它不再只是书本上遥远的“文化符号”,而是触手可及、可感可玩的鲜活存在。

场馆中,非遗是产业联动的“双向奔赴”。作为海安扎染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华艺·南通扎染博物馆自去年9月开放以来,迅速成为当地极具人气的文化地标。这里不仅是展示扎染历史的“博物馆”,更是集非遗教育普及、体验互动、精品展销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以“有限展无限”的理念,正在这里践行——

截至目前,华艺·南通扎染博物馆已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工业旅游销售突破5000万元,成功打造出“非遗技艺+智能制造+文旅体验”的产业闭环。传统工艺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老手艺,而是找到了与现代产业融合的新路径。

·

舞台旁,非遗是文艺盛宴的“点睛之笔”。深受市民喜爱的“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演出,也是非遗展示的“流动窗口”。当舞台在谭港村、商圈广场搭起,演出场地旁边总会同步开设非遗摊位集市。扎染艺术品,烙画摆件挂件,还有海安本地特色的非遗小吃,一个个摊位前总是围满了人。文艺演出的热闹与人气,为非遗摊位带来了更多关注;而非遗的独特魅力,又为文艺盛宴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韵味,让“赏好戏”与“享非遗”无缝衔接,形成了文化惠民的双重惊喜。

·

商圈内,非遗是市井烟火的“鲜活风景”。海安从不吝啬给非遗“搭舞台”,更擅长把舞台搭在市民最常去的地方。6月的海安万达广场,摇身一变成为“非遗秀场”,烙画艺人以火为笔,在木板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图案;葫芦画创作者则在小小的葫芦上,描绘出大千世界。十余个非遗项目联袂登场,这种“可看、可玩、可买”的模式,让非遗在热闹的商圈里延续着千年技艺的生命力。

·

“活态内容”带来“火热人气”;“活态传承”彰显“文化底气”。海安用一场场创新实践,让传统技艺走进产业,获得发展动能;走进文艺舞台,融入百姓欢乐;走进商圈,贴近人间烟火。这份让非遗“活在当下、走向未来”的探索,正是海安守护文化根脉、传递文明温度的生动注脚。

作为“中国文学之乡”,海安以深厚文化底蕴为磁石,吸引各地大咖纷纷前来。从名家归乡交流、文学工作室落地,到诗歌计划启幕、文学大家开讲,多元文学盛宴贯穿四季,既彰显了海安独特的文化魅力,也为其文学事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城市书香愈发浓郁。

四月春和,乡贤归聚,共话文学初心。夏坚勇、陈歆耕、汪政、刘旭东、徐循华、郭宝平、罗望子、储成剑八位海安籍文学大咖齐聚故里,围坐共话创作心得。谈及这片土地,夏坚勇动情坦言:“海安文化底蕴深厚,既是我文学的启蒙地,亦是精神世界永远的根。”乡贤们的相聚,让文学与乡愁在春日的暖意里碰撞出温暖的火花。

五月风暖,工作室落子,诗歌计划启幕。当月,海安的文学热潮再添新章。一边,汪政工作室在523文化产业园正式揭牌;众多国内知名的海安籍作家也默契“返乡”,为家乡文学事业注入强劲动力。另一边,《诗刊》主编李少君一行近30位诗人、作家走进海安李堡、海安中学,启动“李堡诗歌文化计划”。刘亮程、韩子勇等名家与本地文学爱好者促膝长谈,五月的海安浸润在热烈的文学氛围里。

八月暑清,名家开讲,文学热潮升温。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毕飞宇的到来,将海安的文学氛围推向高潮。在海安中学博雅剧场,他以“点点滴滴即汪洋大海”为题,与学子们畅谈文学创作,鼓励年轻人从日常点滴中挖掘写作素材,用文字描绘时代风貌。谈及海安,毕飞宇由衷赞叹:“县级城市孕育出优秀的小说家并不罕见,但像海安这样诞生如此多的文学批评大家,实属难得,这样的模式难以复制。”

循着海安浓郁的文学气息,知名作家马伯庸,央视热播剧《好事成双》《好团圆》原著作者陈朗,《长津湖》编剧支雅卿亦先后前来,深度探寻这座“中国文学之乡”的独特魅力。

名家云集的背后,是海安城市底蕴的生动彰显,更是文化发展势能的不断汇聚。随着文学“朋友圈”持续扩容,海安正以开放的胸襟拥抱四方,以坚实的步伐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统 筹:周颖亚

▎融媒体记者:缪 凡 蔡 诚 徐 蓓 周瑞萌